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和《商山早行》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月夜忆舍弟》和《商山早行》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里面的两首古诗。《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写的一篇五言绝句,选自《杜诗详注》卷七。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时仍处于安史之乱,诗歌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诗人通过描写边关、戍鼓、孤雁鸣叫,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商山早行》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重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开元十四年秋,李白病卧扬州。一天夜晚,月明星稀,诗人抬头望见天上一轮皓月当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此,月在中国的文化中便笼上了一层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两首有关月的古诗———《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看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活动一:知人论世 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花间派”代表词人,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他也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代表作有《梦江南》《望江南》等。 背景简介 《月夜忆舍弟》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商山早行》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结合温庭筠生平,应写于他被贬隋县尉时。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当年温庭筠58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六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的心绪,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文朗读 (1)情境诵读 播放古诗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朗读正音 月夜忆舍(shè)弟 杜甫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