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九年级上册三单元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篇经典词作,通过对月抒怀,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本词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本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熟读成诵。(重点)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理解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月亮在中国人的眼中,从来都不是一颗普通的星球,它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它既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豪放;既饱含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那么恰逢月圆中秋夜,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何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往千年之前,去听听苏轼的月下吟唱。 活动一:知人论世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谥号“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主要作品《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2.背景链接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文学常识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阙),词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4.诗文朗读 指名一学生试读,请另一学生评价,然后播放情景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天上宫阙(què) 琼(qióng)楼玉宇 低绮(qǐ)户 共婵(chán)娟 活动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探究任务一 如此佳作我们不仅要字正腔圆地读,更要有板有眼地读,那本首词的韵律和节奏有何特点呢? 1.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诗词。 (2)运用先前所学习过的按照音节意、句内逻辑等方法划分断句,边读边确定朗读节奏。 (3)关注上下阙中的韵脚词,分析诗词的押韵。 (4)结合分析,再次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成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