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46568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926876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高中语文必修上 激情澎湃的 青春宣言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长沙橘子洲,我是今天的导游小语。 如今,我们站在毛泽东当年站立的地方,感受着同样的秋风,望着同样的湘水,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伟人对话。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 长沙》的世界,去领略毛泽东的青春豪情!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长沙橘子洲,我是今天的导游小语。 如今,我们站在毛泽东当年站立的地方,感受着同样的秋风,望着同样的湘水,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伟人对话。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 长沙》的世界,去领略毛泽东的青春豪情! 把握诗词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 品味诗词语言,分析 “争”“击”“翔” 等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体会 “同学少年” 的形象特征及其蕴含的革命精神。 独立 寒秋,湘江 北去,橘子洲 头。看 万山 红遍,层林 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 霜天 竞自由。怅 寥廓,问 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携来 百侣 曾游。忆 往昔 峥嵘 岁月 稠。恰 同学 少年,风华 正茂;书生 意气,挥斥 方遒。指点 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 当年 万户侯。曾 记否,到 中流 击水,浪遏 飞舟? 新教材 新高考 大声朗读,整体感知 边读边思考: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上阕 描写湘江深秋 美丽壮观的图景 回忆青年时代 的革命斗争生活 (看湘江秋景) (忆峥嵘岁月) (1)词,又称长短句。兴起于唐,盛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关 于 词 的 知 识 沁园春 长沙 品语言 析意象 品 语 言 析意象 湘江秋景图 湘江秋景图 学生活动:圈画 “看” 字统领的意象,思考什么是意象? 上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创作者 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体 意象 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 鱼 作品中 的客观物象 情境任务 上阕的“看”字如同一台摄像机,带领我们游览秋景。请小组讨论:如果让你当导演,你会通过哪些视角来拍摄画面?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远眺———山上———远景 近观———江中———近景 仰视———天空———高景 俯瞰———水底———低景 静景 动景 万类霜天 竞自由 万 类 霜 天 竞 自 由 写作视角:由远到近,由上到下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赏析炼字,说说下面红色字分别妙在何处? “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 “尽”表明了数量多; “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 “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 “击”体现了雄鹰的矫健有力; “翔”展示了鱼的轻灵自在。 “竞”突出了大自然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山上———远景 江中———近景 水底———低景 天空———高景 静 静、动 动 动 壮阔绚丽 生机勃勃 意象 意境 万类 霜天 竞自由 总结上片 体会情感 讨论: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本摇落露为霜”、“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