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用感官观察 认识感官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是人体的感官,能说出每种感官对应的感知功能(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皮肤感知冷/热/痛/痒等);了解不同感官在感知周围世界、帮助我们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作用,知道感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了解部分动物的特定感官(如鹰的眼睛、狗的鼻子等)具有特殊功能,且这些功能和它们的生存、生活需求相关。 2.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并总结出不同感官对应的功能和作用,建立“感官功能—生活应用”的关联;能通过“假设感官停止工作”的情境,推理出感官无法工作时对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探究实践:能参与“闭眼摸盲文数字”“描述用餐时的气味和味道”“倾听周围声音”等实践活动,运用不同感官完成探究任务,提升运用感官进行观察、感知的实践能力。 4.态度责任:愿意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感知周围的世界,对运用感官开展的探究活动抱有好奇心和积极性;了解感官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树立爱护自己感官的意识(如不用手揉眼睛、不把异物塞耳朵等);能在小组讨论(如讨论感官停止工作的影响、动物感官的作用等)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认真倾听同伴的观点,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识别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感官的位置,明确每种感官的基本功能;通过实践体验,理解“多种感官配合能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2.教学难点:准确区分皮肤的触摸、冷热、疼痛等不同感知功能;将感官体验与科学表达结合,清晰描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感官器官示意图(或PPT)、眼罩(每人1个)、不同特征的物品(如苹果、柠檬、积木、沙纸、闹钟、香薰片等)、记录表(画有五种感官图标)、多媒体课件(包含感官作用的动画短片)。 2.学生准备:提前观察自己的身体,回忆平时用身体的哪些部位认识周围事物。 四、教学过程(40分钟)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展示一个“神秘盒子”,提问:“同学们,老师的盒子里藏着一样东西,谁能不用打开盒子,就知道里面是什么呢?” 2.引导学生尝试用看(盒子外观)、听(摇一摇声音)、闻(靠近闻气味)等方式猜测,顺势引出“我们身体上有很多‘小帮手’,能帮我们认识世界,它们就是‘感官’”,揭示课题———《认识感官》。 (二)自主探究,认识感官(12分钟) 1.找一找:认识感官位置 引导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教师结合示意图,讲解五种感官的名称和基本位置。 小结:我们的身体有五种重要的感官,分别是“眼、耳、鼻、舌、皮肤”。 2.说一说:猜想感官功能 提问:“这些感官分别能帮我们做什么呢?比如眼睛能帮我们看到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如:眼睛→看颜色、形状;耳朵→听声音),初步梳理感官功能。 (三)实践体验,深化认知(15分钟) 1.分组实验:感官大闯关 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每组发放实验材料(苹果、柠檬、沙纸、闹钟、眼罩),开展4个体验活动: 1.视觉关:观察苹果的颜色、形状,记录“眼睛看到了什么”。 2.听觉关:蒙眼听闹钟声音,记录“耳朵听到了什么”。 3.嗅觉+味觉关:闻柠檬的气味,尝一小块柠檬,记录“鼻子闻到了什么”“舌头尝到了什么”。 4.触觉关:蒙眼摸沙纸和积木,记录“皮肤感觉到了什么(光滑/粗糙、软/硬)”。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认真体验并填写记录表。 2.交流分享:我的发现 每组选1名代表,分享小组的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感官功能(如:皮肤能感知冷热、软硬、光滑粗糙)。 小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