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形状改变了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了解压、拉、弯、扭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常见方式;知晓拉力大小等力的特征与物体形状改变程度存在关联。 2.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物体形状变化的现象,推理出力与形状改变的因果关系;能对比人力和机器改变物体形状的差异,归纳出机器发力的优势特点。 3.探究实践:能通过挂钩码拉橡皮筋等实验,规范观察、记录物体形状的变化情况;能模仿“压、拉、弯、扭”的操作,动手让常见物体(如橡皮泥、铁丝)改变形状。 4.态度责任:实验与观察时保持专注认真,乐于参与动手操作类的科学活动;意识到机器改变物体形状的优势,体会科技进步对生产生活的帮助。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常见物体(如橡皮泥、海绵、纸张等)在挤压、弯折、拉伸等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状变化;能通过动手实验,总结改变物体形状的常见方法(挤压、拉伸、弯折、扭转等)。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物体形状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并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如物体材质、软硬程度等)。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包含拉弓、折毛巾、起重机工作等图片/视频)、弓和箭模型、毛巾、橡皮筋、钩码(5-10个)、铁架台(带挂钩)、直尺、记录单。 2.学生准备:每小组1块毛巾、1根橡皮筋、3-4个钩码、1把直尺、1张实验记录单(提前打印)。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展示PPT图片:运动员拉弓射箭、工人用起重机搬运钢材、小朋友折千纸鹤。 2.提问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想一想:拉弓时弓的样子变了吗?折千纸鹤时纸的形状有什么变化?起重机搬运钢材时,钢材的位置和形状有没有改变?” 3.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生活中很多物体用力后形状会发生改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形状改变了》,探究力和物体形状变化的秘密。” (二)动手体验,认识“力改变物体形状”(10分钟) 1.小组活动:教师分发毛巾、弓模型,让学生分组完成两个任务: 任务1:折毛巾。先观察平整的毛巾,再用力折一折,对比折前后毛巾的形状变化,记录在表格中。 任务2:拉弓。观察弓的原始形状,再用力拉弓,看看弓的形状有什么改变,和同桌分享自己的发现。 2.交流分享:邀请2-3组学生上台展示,说说“折毛巾”“拉弓”时物体形状的变化,教师引导总结:用力拉、折物体时,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拓展方法:提问“除了拉和折,还有哪些方法能改变物体形状?”,引导学生说出“压(捏橡皮泥)、扭(拧毛巾)”等,教师补充:推、拉、压、扭都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常见方法。 (三)实验探究,分析“橡皮筋与拉力的关系”(15分钟) 1.提出问题:“力能改变物体形状,那拉力大小不同,物体形状改变的程度一样吗?比如橡皮筋,挂的重物越多,拉力越大,橡皮筋会被拉得更长吗?” 2.明确实验步骤: (1)将橡皮筋一端固定在铁架台挂钩上,用直尺测量橡皮筋原始长度,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在橡皮筋另一端挂1个钩码,测量此时橡皮筋的长度,计算“伸长长度”(现在长度-原始长度),做好记录。 (3)依次增加钩码数量(2个、3个、4个),重复测量和记录,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 3.小组实验: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规范测量、认真记录,避免钩码掉落。 4.总结结论: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数据:“钩码越多(拉力越大),橡皮筋的伸长长度有什么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橡皮筋长度变化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橡皮筋被拉得越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7分钟) 1.教师展示PPT:弹簧门(推开门时弹簧变形)、揉面团(压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