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48888

1.3 肥沃的土壤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3880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肥沃,土壤,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肥沃的土壤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借助感官与放大镜等工具,对比观察土壤表层与下层的差异,能主动提出关于土壤肥沃原因的猜想并尝试验证。 2.科学思维:参与有机肥制作实践,掌握改善土壤肥力的基本方法,提升动手实践与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实践:明晰土壤对植物生长及生态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环保责任意识。 4.态度责任:能清晰、准确地描述土壤观察结果、实验现象,流畅表达对土壤肥沃相关问题的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土壤表层与下层存在差异,知晓表层土壤更肥沃的缘由;了解土壤小动物(如蚯蚓)对土壤肥沃的作用,以及制作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土壤生物(如蚯蚓)活动和土壤肥力的关联;掌握有机肥制作原理,清楚“有机物发酵改善土壤肥力”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表层土壤、下层土壤样本;蚯蚓、蚂蚁等土壤小动物实物或视频;有机肥制作步骤PPT、土壤剖面图课件。 学生准备:放大镜;小铲子、透明塑料杯;干枯树叶、小树枝(提前收集);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40分钟)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种的小树苗在什么样的土壤里长得更茂盛呀?为什么有的土壤能让植物长得好,有的却不行呢?”随后展示两组植物生长对比图,一组植物在肥沃土壤中茁壮生长,另一组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矮小,引导学生猜想:“植物长得好可能和土壤的‘肥力’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肥沃的土壤’。” (二)探究新知,观察对比(12分钟) 1.观察土壤表层与下层 教师分发表层土壤、下层土壤样本和放大镜,让学生用看(颜色)、摸(疏松度)、闻(气味)的方法观察,并填写记录单。之后组织小组交流,提问:“表层土壤和下层土壤有什么不同?”待小组分享后,教师总结:表层土壤因积累了动植物残体(腐殖质),所以更肥沃,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2. 认识土壤里的“功臣” 教师播放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的视频,提问:“蚯蚓在土壤里做什么?它对土壤有什么作用?”组织小组讨论后分享,教师补充:蚯蚓松土让空气流通,分解动植物残体变成腐殖质,就像“土壤清洁工”,让土壤更肥沃。 (三)动手实践,制作有机肥(15分钟) 1.讲解原理 教师用PPT演示,向学生说明:“把树叶、木屑等有机物和土壤混合,经过一段时间发酵,有机物会变成腐殖质,就能制作出有机肥,让土壤更肥沃。” 2.分组实践 教师让每组学生拿出透明杯,按照先放一层土壤,再铺一层干枯树叶,最后盖一层薄土的步骤操作,并做好标记。同时强调:制作好的有机肥要放在温暖的地方,定期观察变化(树叶会慢慢腐烂)。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安全(不用手揉碎尖锐树枝)。 3.分享收获 邀请2-3组学生分享制作过程,说说自己对“有机肥让土壤变肥沃”的理解。 (四)总结拓展,树立意识(5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知道了表层土壤更肥沃,蚯蚓是土壤的‘功臣’,还学会了制作有机肥。”接着教师拓展提问:“生活中我们怎样保护土壤不被破坏呢?”待学生回答(不乱扔垃圾、不随意挖土壤、多植树等)后,教师总结:土壤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爱护土壤,用学到的方法让土壤更肥沃,为植物生长助力。 (五)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快速提问巩固:“最肥沃的土壤在表层还是下层?”“蚯蚓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制作有机肥需要哪些材料?”并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自己制作的有机肥,下周分享变化。 五、板书设计 1.3 肥沃的土壤 1.土壤的秘密 表层土壤:颜色深、疏松、有腐殖质→更肥沃 下层土壤:颜色浅、较坚硬、贫瘠 2.土壤里的“功臣” 蚯蚓:松土、分解有机物→变腐殖质 3.让土壤更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