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48968

4.13 吹气球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3904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4.13,气球,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空气的性质 4.13.吹气球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明确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且被压缩后具有弹性等性质;了解生活中很多物品和现象是利用空气的性质实现的,建立“空气是一种具有特定性质的物质”的科学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吹气球、空气占据空间、空气重量与压缩等实验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方法,总结归纳出空气的相关性质;能结合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物品(如足球、打气筒等),推理出其利用的是空气的哪种性质,建立现象与性质之间的关联。 3.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吹气球的不同方法、空气占据空间、空气重量检测、空气压缩等实验的操作,规范使用针筒、天平、玻璃杯等实验材料和工具;能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且基于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分享自己的发现,尝试通过重复实验或调整实验步骤完善探究过程。 4.态度责任:对探究空气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各类实验探究活动,在实验中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懂得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吹气球的两种方法,理解“空气占据空间”是气球变大的原因;通过实验总结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能被压缩”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理解“杯底纸巾不湿”实验中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解释“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的现象,并联系生活说明空气性质应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实验步骤图、生活中空气性质应用的图片/视频)、打气筒1个、气球(若干)、透明玻璃杯(若干)、干纸巾(若干)、注射器(若干)、篮球1个、帆船模型1个。 2.学生准备:每组1个打气筒、3-4个气球、1个透明玻璃杯、2张干纸巾、1个注射器(教师提前处理),记录实验现象的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40分钟)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出示吹好的彩色气球,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有趣的气球,大家平时是怎么把气球吹大的呀?谁愿意来试一试?” 2.邀请2-3名学生上台尝试吹气球,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大家发现气球吹气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气球能变大呢?” 3.引出课题:“气球变大的秘密和我们身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有关,今天我们就通过《吹气球》这节课,一起探索空气的奥秘!” (二)探究体验,动手实验(20分钟) 1.探究吹气球的方法与气球变大的原因(7分钟) 自主尝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方法吹气球,鼓励尝试不同方式,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安全(不要用力过猛吹破气球)。 交流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吹气球的方法,教师总结两种核心方法:①用嘴直接吹;②用打气筒打气。 思考讨论:“为什么用这两种方法都能让气球变大?”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嘴吹还是打气筒,都是往气球里“送进了东西”———空气。进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吹入的空气越多,占据的空间越大,气球就越大。 2.验证空气的性质(8分钟) 实验一:杯底纸巾不湿: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纸巾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杯口朝下垂直按入水中,再拿出杯子。提问:“大家猜一猜纸巾会湿吗?”学生观察后发现纸巾未湿,引导思考:“为什么水进不去杯子里?”(因为杯子里的空气占据了空间,挡住了水)。随后请学生分组重复实验,感受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实验二:空气能被压缩:教师出示注射器,先吸入少量空气,堵住针口推动活塞,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活塞能向内移动,空气体积变小)。再松开活塞,引导观察活塞回弹现象。请学生分组操作注射器实验,总结:空气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