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55292

8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385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 cover
七年级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翻译,能准确翻译课文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精读和课堂活动,深入分析人物言行,理解“方正”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人物言行和情节分析,能够总结出人物的形象,深入和分析理解人物性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魏晋士人崇尚“方正”的品格,认识“信”、“礼”的重要性及“知错能改”的价值,理解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意,能够逐渐理解文章内涵。 (2)深入解读陈太丘“舍去”、元方“反驳”、友人“惭引”所体现的“方正”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分析陈太丘、陈元方和友人三人通过语言、行为展现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方正”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边界,并结合现实探讨如何日常行为中的交友准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我们已经完整地把《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翻译学习了一遍,想必大家对陈元方的印象十分深刻。今天,我们继续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来看看这场矛。 温故知新·翻译练习。 ①期:约定。②日中:正午时分。 ③乃至:(友人)才到。④戏:玩耍。 ⑤委:丢下、舍弃。去,离开。⑥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⑦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⑧顾:回头看。 ⑨非人哉:简直不是人啊。⑩舍:舍,放弃。 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课文初读。 齐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本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记叙文六要素来梳理文章。 预设:本文讲述了陈太丘和朋友相约而行,但朋友没有按时抵达。朋友见自己被舍弃,当着陈元方辱骂他父亲。最后,元方通过自己的聪慧机敏,指出父亲友人错误的言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友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三、课文精读。 本文选自“方正”篇,“方正”即行为正直不妥协,如松柏傲霜。接下来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如何体现“正”。 活动1:寻“正行”———品守约之正。 ①在文中,面对友人的失约,陈太丘做出了什么行为? 预设: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陈太丘为何坚决离开? 预设:约定“期日中”(正午时分)是双方明确的时间约定。友人“过中不至”构成违约,陈太丘“舍去”是对两个人约定规则的维护。 小结:此行为呼应《世说新语》“方正”篇主旨:士人需以道义为尺,不妥协于无序(如友人无信无礼之举),这体现了陈太丘的“正行” 陈太丘人物形象:重诺守信、有原则。 活动2:悟“正言”———析抗辩之正。 ①当得知陈太丘离去的时候,友人有何表现? 预设: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在友人辱骂陈太丘时,元方如何回应?其核心观点是什么? 预设: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以“信”为立身之基(守约原则),以“礼”为处世之表(尊重伦理),直指友人双重失德。 追问:请两位同学来为我们演绎一下,注意读出两人的语气。 ③小组合作填写“正言评价表”,总结两位人物的形象。 元方人物形象:思维清晰、明辨是非。 友人人物形象:性格急躁、主观臆断。 活动3:辩“正心”———探悔过之勇。 ①友人从“怒”再到“引之”,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关键在“惭”字:体现羞耻心觉醒,触发对自身失约与失态的双重反思。 ②若友人仅“惭”而不“引之”,是否算真正的“正心”? 预设:不算。“正心”需“知行合一”,《礼记》云“知耻近乎勇”,但“勇”需落实为改过之行。 小结:同学们试想:一位成年人在大庭广众下被七岁孩童严词驳斥,常人的反应或是恼羞成怒,或是拂袖而去。然而友人却从‘怒’转‘惭’,最终‘下车引之’———这声‘惭’,是羞耻心刺破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