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56993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675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 cover
五下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设计愿景】 课文聚焦毛主席痛失爱子毛岸英后的艰难抉择,通过对其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位父亲与国家领袖双重身份的复杂内心:既有剜心之痛,更有家国之责。本设计紧扣主席身份的“艰难抉择”核心任务,以幸福语文的“感知抉择(是什么)→剖析细节(怎么样)→深悟精神(为什么)→迁移担当(我会吗)”的“五言四问”阅读教学模型路径,引导学生习得“言行表心绪”的方法能力,体会主席崇高的国家责任、大义情怀,使学生灵魂触动,言语提升。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毛主席作为父亲的常人情感与作为领袖的伟人胸怀,认同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言运用: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方法,积累“踌躇”“黯然”等词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分析毛主席“父亲”与“领袖”双重身份的矛盾心理,培养辩证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逻辑推理与信息整合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文本语言的情感张力,体会毛主席的悲痛与伟大,尝试创作以“平凡中的伟大”为主题的短句或小诗,表达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聚焦毛主席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心情的方法,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任务一:品主席言行,悟抉择艰难 活动一:关联时事,导入学习 1.播放2024年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视频片段,提问:“这些回家的烈士遗骸是谁?”(志愿军)毛主席的儿子便是长眠朝鲜的志愿军战士之一,他的遗体为什么没有回国安葬呢?这节课,继续品读毛主席的抉择。 2.板书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关联国家大事与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核心问题,激发探究动机。 活动二:精读课文,体会艰难 1.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毛主席面临的两难选择是什么? 预设:归葬朝鲜vs运回国内。 2.用“ ”标出“想接回国”的句子,用“~~~”标出“留葬朝鲜”的句子,先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交流,再分享汇报。 预设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这一句中读出毛主席的内心的悲痛…… 预设2:“岸英奔赴朝鲜时,……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毛主席很希望再见儿子一面……很想……) 教师追问:为什么毛主席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预设3:“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我读出毛主席不愿搞特殊……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析语言描写。 小结 :身为父亲的毛主席想要见儿子最后一面,身为国家主席的他不能搞特殊,表现了毛主席,将国家责任置于个人情感之上担当和高尚。 3.找出“踌躇”、“黯然”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毛主席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预设:“踌躇”的近义词是犹豫,从这个词又一次能感受到一位年迈父亲内心的不舍…… 出示句子: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句中的“黯然”是什么意思?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黯然”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从这个词可见毛主席已经做出了将岸英留在朝鲜的决定,但内心还是那样沉重悲痛,作为父亲……作为主席……(思辨升华) 【设计意图】:从细节描写的诵读中体会主席、父亲两个身份在“抉择”中的情感斗争,同时学习“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语言形式,实现人物国家责任、大局观的深化。 活动三:学以致用,迁移仿写 1.写法提炼: (1)作者是怎样将毛主席复杂的内心挣扎写得如此感人的? 点拨:“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是动作描写,“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是神态描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