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17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经典篇目,全文仅 81 字,以 “托物言志” 为核心手法,借赞美简陋居室,传递刘禹锡 “不慕荣利、高洁傲岸” 的节操与 “安贫乐道” 的生活情趣。文本语言凝练,兼具骈文对仗之美与散文流畅之态,韵脚和谐(通押 “ing” 韵),如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优质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朗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方法,对 “铭” 这类古代文体有基础认知(如 “刻于器物,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但对 “托物言志” 手法的深层理解、“陋室不陋” 的辩证思考,以及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情感的能力仍需引导。可通过情境化、互动化设计,降低理解难度,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能欣赏名家书法(如赵孟頫行书《陋室铭》),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初步掌握文言文句读停顿(如 “苔痕 / 上阶绿,草色 / 入帘青”)。 思维能力:诵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 “馨、鸿儒、白丁、案牍” 等文言实词,掌握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初步鉴赏 “比兴、用典” 等艺术手法,感受文本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审美鉴赏:能结合文本内容,发表对 “陋室是否简陋” 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尝试模仿 “铭” 的文体特点,创作简短铭文(如 “书房铭”“文具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文化自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君子安贫乐道” 的精神内核,能用时代眼光客观评价古人品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 “陋室不陋” 的原因(从环境、交往、生活三方面分析),掌握 “比兴、用典” 的艺术手法。 难点:体会 “托物言志” 手法的深层含义,结合作者生平理解 “德馨” 的精神价值,并联系现实谈启示。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联读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书法辨陋”,引发疑问 展示资源:在教室四周张贴四幅《陋室铭》书法作品(篆书、行书、楷书、隶书),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氛围。 导入:同学们,这些书法作品都书写了《陋室铭》,后人常将其用于家装以显高雅。这就引发大家追问:“陋室”究竟“陋”不“陋”呢? 设计意图:以书法欣赏切入,链接课标 “体会书法审美价值” 的要求,同时用主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初读感知:“文意疏通”,初探 “陋” 象 自由朗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如 “馨 xīn、苔 tái、牍 dú”)和不懂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解疑:以同桌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铭” 是什么文体?(古代刻于器物,用于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篇幅短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什么意思?(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从文本表面看,“陋室” 的 “陋” 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找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环境荒凉;“往来无白丁”——— 交往人少;“无丝竹”“无案牍”——— 生活简朴) 小结过渡:从物质条件看,这 “陋室” 似乎确实简陋。但刘禹锡却为何说 “何陋之有”?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文本,解开这个疑惑。 (三)深度探究:“三维对比”,解密 “不陋” 围绕主问题 “陋室究竟陋不陋?”,开展 “三维对比” 探究活动, 探究维度:1、“陋” 的表象(世人视角)2、“不陋” 的本质(刘禹锡视角)3、我的发现(结合文本) 居住环境 苔痕满阶、草色入帘 ——— 荒凉破败苔痕 “上” 阶、草色 “入” 帘 ——— 生机盎然用 “上”“入” 两个动词,以动写静,突出环境的清幽雅致,衬托主人心境的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