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60289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978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顺序梳理课文脉络,结合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品质。 3.能查找资料,结合相关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能按顺序梳理课文脉络,结合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查找资料,结合相关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 明晰文体 走进人物 一、话题引入 齐读课题 百年华夏,风云激荡,无数中华儿女用热血丹心书写下波澜壮阔的奋斗诗篇。触摸历史的心跳,回味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借助资料 初识人物 1.明晰文体 同学们,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预习,你知道文章是谁回忆谁而作的? 2.学生交流 结合注释及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这是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所写的文章,课前大家查阅资料了吗?请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3.资料补充 借助他人对李大钊的评价,感知李大钊对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设计意图】“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语文要素,学生并不陌生,此环节引导学生要学会对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对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能力,鼓励学生从查阅资料中提炼观点。 第二板块:紧扣时间 理清文脉 一、整体感知 1.知回忆:课文哪些部分写了作者的回忆呢?(2-33自然段) 2.知“倒叙”:文章开头即点明事件的结局,再按时间顺序叙述的写法就是———倒叙。 3.合作交流:请大家结合学习单梳理课文叙述脉络。 二、概括大意 用上时间词,串联起对应的事件,概括文章大意。 三、小结 我们就是通过梳理关键时间节点下发生的事件,理清了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全文以“忆”为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和被害后的情形。此环节以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学生借助时间线梳理文脉,对于学生出现的知识盲区,相机点拨,达成理清文脉这一目标。 第三板块:借助资料 深化理解 一、聚焦“被捕前” 为什么过去了十六年,作者对当时发生的事情却依然记忆深刻呢?父亲被捕前的局势是怎样的? 1.感受时局之严峻 PPT呈现: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①明“严峻”之义:“严峻”什么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峻”生字词书写】引出“严峻”两处句子 ②知“严峻”之境:文章哪些细节暗示我们当时局势的紧张?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并用关键词做批注。(资料被毁、工友被抓、多次被劝) 2.感悟父亲的话 当时的局势那么紧张,难怪给作者的留下了那么深的记忆,那么,面对这样严峻的局势,父亲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PPT: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设疑发问:那么,这句话中的现在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工作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能离开?课文说清楚了吗?(没有)对于文章没有提到的内容,我们怎么理解课文内容呢?(查阅资料,理解课文)那么,你能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一谈你的看法吗? 预设1:我查资料了解到当时正是北伐的关键时期。 预设2:我查过资料,我知道李大钊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 ②资料筛选:显然,资料不充分时,难以全面理解课文,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搜集资料?老师这里有一组材料,你觉得哪些资料能有助于理解父亲的话? 资料袋: 材料一:军阀张作霖介绍 【人物介绍】 材料二:李星华的介绍 材料三:李大钊大事记(1920-1927)【关键事件】 材料四:李大钊的史学著作 材料五:血染的1927【时代背景】 二、合作探究 这些材料分别从人物介绍、关键事件和时代背景为我们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你们能否也从不同的角度汇报一下小组从资料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