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十月调研考试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每小题3分)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舍弃了个人表达”错,从文中“诗的本质是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当代诗歌的问题在于混淆了‘个人 性’与‘私密性’”等可知,“诗歌的社会关———与“个人表达”二者并不矛盾。 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A.选项前后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说“‘个人化’写作兴起,许多诗人沉溺于私语化表达,如某些‘口 水诗’,将诗歌窄化为个体情绪的宣泄,与社会关怀彻底割裂”。B.原文中“双重视野”,即既要提炼民族美学基 因,又要批判审视西方诗学,选项扭曲了二者的关系。D.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只有真正进人写诗状态,在写诗 的那个时刻,常人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一在那个状态下,他洗掉了自己作为常人的俗气与牵挂,从个人化路径 升华到诗的世界”。 3.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A、B、D三项能够体现“为承载情感与体验的灵感语言”“诗家语的本质在于用有限的词句激活无限 的联想”的特点,而C项语言苍白、口语化,不符合“日常语言的‘非一般化’”表达,且缺少“联想”。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答案问题:有反对者认为“诗体重建”会束缚创作自由,您如何回应?(“诗体重建”是否会束缚创作自由?/ 对于“诗体重建”与“创作自由”间的关系,您怎么看?) 理由:上文问二的回答中在谈“诗体重建”时,着重提到应“完善格律体新诗”,而问三的回答主要在于阐述诗体 自由与规范(“诗体重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问三提出的问题应承上启下,照应“诗体重建”与“创作自 由”。(写出问题2分,理由阐述清晰、合乎逻辑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探究文中某些问题的能力。 答案①语言、形式大胆革新:在形式上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没有遵循严格的平仄、押韵等规则,诗句长短不 一,节奏较为自由,用白话写作。②淡化传统诗歌以“兴观群怨”为主题的表达:传统诗歌多关注家国民生,反 映社会现实,而此诗主要聚焦于个体的精神状态,不涉及对宏大社会问题的描述与关怀。(每点3分,意思对即 可。若从“对传统贵族文学的否定”等其他角度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一1绝密★启用前 忽视格律体,导致“口水诗”泛滥。唐诗宋词之盛在于双峰对峙一李白的自由奔放与杜甫的 格律严谨并存。我们需提升自由诗的诗性,完善格律体新诗。最后,是传播重建。借助网络、 短视频等现代媒介重建与大众的纽带。 高一年级十月调研考试 问三:… 吕进:自由与规范并非对立。唐代近体诗格律森严,却成就了李白、杜甫。格律体新诗不 是枷锁,而是为诗人提供更多选择。胡适的“诗体大解放”解放了语言,但百年后需“建设性 语文 回归”。真正的自由在局限中诞生,如臧克家《三代》仅六行,却以时空跳跃道尽农民命运,正 监 是“清洗”艺术的典范。 考生注意: 问四:您在《新诗的创作与鉴赏》中讨论了“诗的定义”,后来有学者对该定义中“它通常 是诗人感情的直写”的相关表述提出异议,认为诗往往是回避“直白”的,“诗出侧面”是诗的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基本美学特征。 吕进:这是一个误解,这里谈的“直写”不是“直白”,而是在谈诗的审美视点。从审美视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点来说,散文的视点是外视点,是偏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