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62091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大成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623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浙江省,答案,试题,语文,月月,学期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说法有误。由材料一第1段中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可知,孔子只是解释了这一礼制,并非提出了这一礼制。B项,“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说法有误。由材料一第1段中的“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可知,孔子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也给予它们新的解释。D项,因果倒置,由材料二第2段可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是因,“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是果。 2.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只要……就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三最后一段中的“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强调的是创新精神缺乏的原因,但不能得出只要转变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就能具备创新精神的结论。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以说是做到了孝。A项是“孝”的表现。B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B项是“孝”的表现。C项,出自《礼记·内则》,意思是:父母所爱护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要同样去爱护;父母所尊敬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要同样去尊重。C项是“孝”的表现。D项,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少苛求别人,就能远离(别人对自己的)怨恨了。这说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是“孝”的表现。 4、①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②先阐述“‘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再以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进行论述;最后扩而广之,写苏格拉底等西方早期哲学家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有6段。第1段和第2段,先从“孝”和“述”的基本含义入手,得出“‘述’表达了‘孝’的德行”。第3段中的“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第4段中“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等,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第5段和第6段中的“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扩而广之,写苏格拉底等西方早期哲学家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可见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结构,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在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了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第1段中的“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和材料三第1段可知,“述而不作”有积极的一面。从材料三第3段可知,“述而不作”强调在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了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6.D 7.D 8.①运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捕鱼的经历,增强真实感和亲切感; ②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切身体会“我”因鱼竿失效陡增了钓鱼的困难,增强互动性和感染力; ③改变叙述人称,使行文富有变化,体现作者构思之妙。 9.观点一:认同。 ①情节相似,都跟钓鱼有关,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