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66147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日期:2025-11-1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2596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5,2026
  • cover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①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能够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简要叙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能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整体进程中分析两场战役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列表对比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分析两场战役曹操军队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了解魏蜀吴三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表现,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然而,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是什么样子?他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曹操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将曹操这一人物与课程核心内容 “三国鼎立” 建立联系,为后续分析曹操的政治、军事举措及其对局势的影响做好铺垫,使导入自然过渡到正式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1.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第一目第一段内容,回答曹操的势力是如何迅速发展壮大的? 学生活动 ①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 ②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③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2.官渡之战 (1)教师活动 结合课本P93《相关史事》《官渡之战示意图》,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结果、特点、影响等要素。 (2)学生活动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术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火烧乌巢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影响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教师活动 结合材料思考,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曹操相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 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三国志武帝记》 (4)学生活动 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重用人才,招纳贤士 (二)赤壁之战 (1)教师活动 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 诸葛亮曾对孙权说: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诸葛亮传》 (2)学生活动 孙刘联盟,共抗曹操 (3)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梳理赤壁之战的过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4)学生活动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孙刘联军 战术 诈降、火攻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孙刘联军胜利 影响 为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5)教师活动 结合材料思考,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战败? 材料一:曹操之众,远来疲弊,此所谓“强弩之末”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娇兵,兵骄者灭。 ———《汉书》 材料三:周瑜部将黄盖日:“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6)学生活动 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站,水土不服,军中瘟疫横行。 ②曹操骄傲轻敌。 ③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结局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 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指挥者要善于用人和运用正确的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