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重要实词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何加:有什么益处。 3.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4.重要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然而如果)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翻译: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 (4)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本性。 (二)初步疏通文义 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自然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大致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