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的第1课,旨在帮助学生识别地表常见水体及初步了解河流与湖泊的形成。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通过观察地表常见水体的视频及图片,识别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描述它们的主要特征。模块二,通过建造河流与湖泊模型,用模型解释大自然中河流和湖泊形成的原因,分析并交流它们水量变化的原因。模块三,通过交流、研讨、资料阅读等了解水库及大运河等人造水体。三个模块之间表现为递进关系,先描述外部特征,再探究形成条件,最后是典型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对水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看见过江、河、湖、海、池塘、小溪等常见水体,但还不能全面地描述一种水体的特征。在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具备基本的制作简单模型的方法,但用制作模型来解释大自然中的现象这样的科学方法尚不了解。因此本课的设计旨在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学会识别与描述地表常见水体,并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实物模型、探究原因、解释现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能识别河流、湖泊等陆地表面常见水体类型,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 科学思维:能分析形成河流和湖泊的条件,综合水体特点和形成条件设计模型。 探究实践:能描述不同水体特点,乐于制作模型探究自然界中河流和湖泊的成因。 态度责任:体验运河功能和运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重点与难点】 重点:识别河流、湖泊等陆地表面常见水体类型,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形成条件。 难点:分析形成条件,设计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解释它们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和配套视频。 学生材料:河流与湖泊模型制作材料(太空沙、盆、水壶等)。 【教学用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模块一:陆地表面常见水体 1.谈话: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出示玄武湖图片) (2)在我们的身边,你还见过哪些像玄武湖这样蓄积着大量水的地方吗?(长江、秦淮河、金牛湖……) (3)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认识陆地表面常见的水体。(播放视频) 2. 思考与描述: (1)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观察下面的图片,你能分辨出哪幅图是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小溪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吗? 3.小结: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是地表常见水体。湖泊、池塘、水库属于静水水体,河流属于流动水体。水库是人造湖泊。 模块二:河流与湖泊的成因 1.谈话:河流与湖泊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水体,今天我们就从它们开始研究。(出示课题:河流与湖泊)。 你知道大自然中的河流与湖泊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吗?(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有点难,咱们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河流与湖泊的模型来研究这个问题。 2.模型探究: (1)做一做: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塑料盆、太空沙、洒水壶,抹布,这些材料可以帮助你制作河流与湖泊的模型吗?让我们看一看这些材料如何操作。(播放操作视频) 学生小组制作。 (2)想一想:在刚才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你们小组实现了下面的目标了吗? ·让“河道”和“湖泊”蓄水; ·让“河水”流向“下游”; ·让水量有大有小。 你们是通过什么办法实现的呢?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示记录在你的科学书上。 (3)议一议:全班交流做法。 3.用模型解释:同学们,结合刚才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的过程,你能解释大自然中的河流与湖泊是如何形成的吗? 全班小结:河流有河道、上游地势高、下游地势低。湖泊四周封闭,中间是一个凹地,随着降雨,水量有时多有时少。 4.讨论:说一说:河流和湖泊中的水还来自哪里? 学生阅读科学书第36页。 模块三:认识人造水体 1.水库 谈话:地表的水体除了有自然形成的,还有人为建造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