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称重大挑战》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曹冲称象的故事 课题 《称重大挑战》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估测与实际称重”活动,巩固克、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以已知质量物品为标准估测未知质量”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称重问题。通过“先估后称、替代称重”等活动,发展“量感”“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对质量的估测、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感受“趣味称重”在生活中的创造性应用,体会数学思想(等量代换)的价值;在“替代称重”的探索中,激发对数学实践与创新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以“称重大挑战”为主题,是“质量单位”知识的拓展实践。通过“先估后称”巩固质量观念,再以“无秤时用已知质量物品替代称重”的任务,渗透“等量代换”思想,培养创新解决称重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数学广角—等量代换”及复杂实际问题解决奠定实践与思想基础,是“量与计量”领域中“实践创新”与“思想渗透”的关键内容。教材在编排上遵循 “实践驱动→ 思想渗透→ 拓展应用” 路径。先引导“估测常见物品质量并实际称重”,强化质量感知;再提出“无秤时用200克盐替代称重”的挑战,展示“手掂比较”“曹冲称象式等量代换”等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最后鼓励“用其他已知质量物品作标准”尝试,拓展应用,体现“基础实践→ 思想提升→ 创新拓展”的认知闭环,帮助学生深化质量认知与问题解决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克、千克,能进行简单单位换算,但对“以已知质量物品为标准估测未知质量”的方法不熟悉,需通过实践掌握;对“等量代换”思想有初步生活感知,但将其迁移到“质量称重”中,需教师引导建立数学关联,突破“只知单位,不会灵活应用”的局限。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估测、操作与推理能力,能“凭感觉估测物品质量”,但估测准确性需“实际称重”验证;在“无秤替代称重”时,易受“常规称重思维”限制,缺乏“用已知量替代”的创新思路;运用“等量代换”推理时,对“如何保证替代的等量性”理解较浅,需通过实践操作与引导深化。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先估后称常见物品”,精准巩固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能更准确地估测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发展对“质量”的敏锐量感。2.运用“已知质量”推理未知物品质量,通过“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称重问题,培养逻辑推理与数学思想应用能力。3.在“无秤替代称重”的挑战中,能提出“手掂比较”“曹冲称象式等量代换”等创新方法,培养“突破常规、创新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4.能将“趣味称重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创造性应用,强化“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先估测常见物品质量,再实际称重验证”的方法,巩固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以已知质量物品为标准,通过等量代换解决无秤称重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称一称,填一填。2.填一填。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需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可要是身边没有秤,该怎么知道呢?课件出示: 师:如果想知道一个手电筒、一个水杯有多重,这时候该怎么办?师:今天咱们就来挑战称重大挑战,学习不用秤也能估测或称量 物品质量的方法。板书课题:称重大挑战 学生摇头。 以“生活中没秤时如何知道物品质量”为核心问题,紧扣学生日常场景,快速唤醒其 遇到过类似困惑的生活记忆。通过“该怎么办”的追问,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