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3248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大单元十二历史唯物主义课件(共48张PPT)

日期:2025-11-12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6415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单元,十二
  • cover
(课件网) 大单元十二  历史唯物主义 体系构建 社会历史观 1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点速记 2.社会历史的发展 (1)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③正确认识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提醒】 如何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标志词不同:一般而言,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等,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转变体现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②地位和作用不并列:两对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并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3.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是什么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为什么 ①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②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3)怎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