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3522

20青山不老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单+ 分层练习+ 课文朗读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351090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青山不老,同步,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0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课题 20 青山不老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重难点 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看来这组照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就是我国的晋西北,在这么荒凉的地方,却有那样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这方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的采访,一起走进这位平凡的老人,看看他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 3.引导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4.走进作者:结合大家课前预习情况,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梁衡呢? 【预设1】: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 依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二:初识老人,了解故事 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听读任务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尝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随文识字) 2.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老人信息卡片。 釆访地点: 采访对象: 性别: 年龄: 主要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釆访地点:晋西北山沟的一个小院 采访对象:一位山野老人 性别:男 年龄:81 预设:主要外貌特征:瘦小 感人事迹:一位山野老人在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的晋西北,十五年内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创造了一片青山。 3.综合卡片信息,梳理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教师小结:本文可以釆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4.课件出示信息表,学生自主完成。 人物 老人 年龄:81岁外貌: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生活地区:中国晋西北主要事迹在中国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资助村民 小结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 三:聚焦“环境”,感受“奇迹” (一)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思考: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②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③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二)合作探究,感受“奇迹” 1.自主探究: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将自己的发现批注在书上。 2.反馈交流,感受“奇迹” 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进行点拨: (1)出示句子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引导学生聚焦一连串数字:十五年、八条、七条、三千七百亩,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这个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年365天,十五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一亩大约是667平方米,三千七百亩就是247万平方米,也就是350多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将这些数字转化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老人坚持的时间之长、绿化的面积之大,创造的奇迹是多么了不起! 依据学生交流回答,(出示课件) (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②指导朗读,体会奇迹的了不起。 (2)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①思考:读完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这些树像勇敢的战士一样站在山洼、山腰上,即使身子被泥埋了半截,还是顽强地抵抗凶猛的山洪。 点拨:从“如臂如股”“劲挺”“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勇敢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