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段质量评价(二)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新几内亚岛属新生代构造区,断层广泛分布,地壳很不稳定。岛内地势起伏较大,北部山脉直逼海岸,十分陡峭;中央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大部分在海拔4 000 m以上;南部地势低平,是世界最大沼泽地带之一。读图,完成1~3题。 1.新几内亚岛地壳很不稳定,是因其位于 (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B.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C.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2.新几内亚岛北部海岸山脉多属于 ( ) A.背斜山 B.断层山 C.向斜山 D.火山 3.新几内亚岛南部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壳挤压、沙滩出露 B.地壳抬升、风力沉积 C.地壳稳定、久经侵蚀 D.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2023·辽宁高考)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运动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为T1、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如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毛家坝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 ( ) A.不断加快 B.不断减慢 C.先变慢,后变快 D.先变快,后变慢 5.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 ) A.河谷陡缓 B.海拔高低 C.流量大小 D.基岩软硬 6.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 ( ) A.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 B.往青藏高原方向变化 C.由东西往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变化 D.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往东西变化 石板房(图1)是布依族的传统民居,是当地人将传统生态观融入地方民居的杰作,多见于布依族聚居的黔中西部。当地盛产的某种石材层理分明,易剥离成片状,用作房屋的墙面和瓦片。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据此完成7~8题。 7.根据材料判断,当地盛产的某种石材对应的岩石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8.推测该岩石的形成过程 ( ) A.岩浆侵入—断裂下陷—风化侵蚀 B.地壳抬升—风化侵———水平挤压 C.外力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外力沉积—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甲为断层线,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类型的岩石。完成9~11题。 9.图中①②③④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最晚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中山谷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 A.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侵蚀 C.河流下切作用 D.岩石硬度差异大 11.该地未形成断层山,主要是由于该地 ( ) A.地质史上遭受到严重外力侵蚀 B.地壳长时期处于缓慢下沉状态 C.断层构造的规模和升降幅度小 D.茂密森林保护地表结构的完整 (2024·广东高考)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 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图1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图2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13题。 12.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 )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13.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 )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 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 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 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 浅水三角洲是指在水体较浅、地形较平缓的沉积区形成的以分流河道砂体及分流砂坝砂体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在我国的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大型古湖盆中十分典型。下图示意鄂尔多斯盆地浅水三角洲不同沉积模式。据此完成14~16题。 14.图中b→e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 ) A.流水作用相对强度增大 B.形成过程中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