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体验单元 画蚂蚁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建立“昆虫具有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的初步科学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观察蚂蚁的外形和行为,学会用“描述、归纳”的方法总结蚂蚁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归纳与推理思维。 3.探究实践:掌握用放大镜观察小动物的基本方法,能有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完成简单的观察报告,提升观察与实践能力。 4.态度责任:在观察过程中养成爱护小动物、不伤害生命的意识,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身边生物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准确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点(头、胸、腹、触角、三对足);掌握用放大镜观察小动物的正确方法。 2.教学难点:观察并理解蚂蚁用触角交流的行为特点;在不干扰蚂蚁生活的前提下,有序、细致地完成观察任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蚂蚁生活视频、蚂蚁外形结构图、放大镜(每人1个)、透明观察盒(带透气孔)、面包屑(少量)、棉签、PPT课件。 2.学生准备:科学笔记本、铅笔;提前在校园花坛边观察蚂蚁,简单记录自己的发现。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播放蚂蚁搬运食物的短视频,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小生灵是谁?你们平时在哪里见过蚂蚁?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蚂蚁的初步认知,顺势引出课题———《观察蚂蚁》,明确本节课将通过细致观察,揭开蚂蚁的“小秘密”。 (二)明确方法,做好准备(7分钟) 1.提问:“要想看清蚂蚁的样子,我们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放大镜)怎样用放大镜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 2.示范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将放大镜轻轻靠近观察对象,调整距离,直到图像清晰,提醒学生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避免伤眼。 3.强调观察原则:“蚂蚁是我们的小伙伴,观察时不能用手捏、不能用尖锐物品戳,要轻轻靠近,不打扰它的生活。” 4.分发观察材料(放大镜、透明观察盒、面包屑),引导学生小组分工:1人负责观察,1人负责记录,1人负责整理材料。 (三)分组观察,探究特点(15分钟) 1.观察蚂蚁外形(10分钟): 引导学生将少量面包屑放入透明观察盒,吸引蚂蚁进入,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 提问引导:“蚂蚁的身体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有什么器官?数一数它有几只脚?头上的‘小天线’是什么?”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观察困难的小组调整放大镜距离,提醒记录时画出蚂蚁的外形并标注身体部位。 2.观察蚂蚁行为(5分钟): 引导学生在观察盒外放置少量面包屑,观察蚂蚁发现食物后的动作,重点关注“蚂蚁的触角在做什么?两只蚂蚁遇到一起时会怎样?” 鼓励学生小组内交流发现:“蚂蚁可能在用触角传递信息,就像我们用语言交流一样。” (四)交流总结,深化认知(10分钟) 1.小组汇报:邀请2-3个小组上台分享观察结果,展示观察记录,描述蚂蚁的外形和行为特点。 2.教师总结:结合蚂蚁外形结构图,梳理学生的发现,明确“蚂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属于昆虫”;补充“蚂蚁用触角感知气味、传递信息,会合作搬运食物”的知识。 3.拓展思考:“为什么蚂蚁能搬起比自己重很多的食物?”引发学生后续探究兴趣。 (五)课堂小结,回归生活(3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观察过程:“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了蚂蚁?发现了蚂蚁的哪些秘密?” 2.强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观察结束后,我们要把蚂蚁送回花坛,让它回到自己的家。” 3.布置作业:“课后可以继续观察校园里的蚂蚁,看看它们还有哪些有趣的行为,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五、板书设计 体验单元--画蚂蚁 一、观察工具:放大镜 二、蚂蚁的外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