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二上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家里的物品》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小小建筑师成长营”之第三关:物品材料鉴定师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设计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要求: 1.核心概念:1.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学习内容: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3.学段目标(1-2年级): (1)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3)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 4.课程理念: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单元知识链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在前两课认识了“家”的整体结构后,本节课引导学生将观察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聚焦构成家的基本元素———物品。教材引导学生观察家中常见物品的材料(如木头、金属、塑料、玻璃)和特性(如硬度、透明度),并思考其用途,初步建立“材料-特性-功能”之间的联系。这既是对前两课观察方法的深化应用,也为下一课《设计小房子》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知识储备,是学生从认知走向实践的关键一步。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触摸,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是由不同的材料(如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玻璃)制成的,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如硬、软、透明、不透明)。 2.科学思维:能根据材料的某种特性(如透明度、软硬)对常见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归纳,并能初步将材料的特性与物品的功能联系起来。 3.探究实践:能利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如放大镜)观察和描述物品的材料特性;能尝试对一件物品提出简单的改进意见。 4.态度责任:感受生活中材料的多样性,体会人们利用材料特性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养成爱护物品、珍惜资源的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并识别常见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并描述其显著特性。 2.教学难点:建立“材料-特性-功能”的初步联系,即理解人们是根据材料的特性来选择其用途的。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材料的高清特写图片、物品制作过程短视频);多种材料的“神秘触摸袋”(袋中装有木块、金属片、塑料杯、玻璃瓶、陶瓷碗、布料等);放大镜(每组若干);《学习任务单》(每人一份);“小小建筑师”勋章贴纸。 2.学生准备:从家中带来一件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安全、无害)。 3.环境准备:学生保持4-6人的“建筑师考察小组”座位。 七、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承接上文,发布新任务 教师活动: “各位小小建筑师们,经过前两关的挑战,我们已经是大自然的观察家和人类家园的探索家了!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好家需要有合理的结构和完善的功能。那么,一个温暖的家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停顿,引导学生回答)对!是由各种各样的物品组成的。今天,成长营的第三项挑战升级———物品材料鉴定师!我们需要练就火眼金睛,看穿每件物品的‘身份密码’———它的制作材料!” 学生活动:思考家的构成,被“鉴定师”的新角色所吸引,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理念:逻辑连贯地承接前课,通过赋予学生“鉴定师”这一有趣的角色,激发其探究物品材料奥秘的兴趣。 (二) 探究活动一:神秘触摸袋———发现材料特性 教师活动: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盲盒挑战’!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神秘触摸袋。请组员轮流伸手进去摸一摸,不要用眼睛看,只用小手感受:你摸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感觉?是冷的还是热的?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硬的还是软的?” (引导学生用科学词汇描述触感) “现在,请拿出来验证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这种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性呢?”(引导学生归纳:金属———凉、硬;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