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8177

第7课《艾滋从哪儿来艾滋去何处》教案【浙摄影版】《人·自然·社会》初三

日期:2025-11-24 科目:校本课程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8827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7课,艾滋从哪儿来艾滋去何处,教案,摄影,人·自然·社会,初三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艾滋从哪儿来 艾滋去何处 》教学设计 课题 艾滋从哪儿来 艾滋去何处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人·自然·社会 年级 初三 核心素养目标 1、能够明确艾滋病病毒的起源、主要传播途径,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及当前的防控现状,掌握核心预防知识。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对艾滋病相关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简单的健康宣传。3、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树立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道德观念。4、通过课堂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主动参与艾滋病防控宣传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艾滋病的来源和产生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症状 教学难点 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学会预防感染艾滋病 教学准备 课件、PPT、对应图片、相关资料、教案、导入视频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7课《艾滋从哪儿来 艾滋去何处 》1.板书课题。2.视频导入3.启思园:两栋房子和两个人有两栋房子,其中的一栋房子钻进了几只白蚁,另一栋房子没有被白蚊!侵蚀。有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另一个人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从外表上看,两栋房子一样坚固,两个人一样健康…….阅读P33页这则小故事,说一说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A:表面的完好不代表内在无患,隐患常隐藏于无形。艾滋病病毒如同白蚁悄悄侵蚀免疫系统,平时难察觉,一旦遭遇健康挑战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学生B:这警示我们要重视健康筛查,警惕潜在风险,做好疾病预防。 观看视频,完成启思园故事分析思考、从新知引入中获取信息。 通过观看视频和故事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内容的初步认识。 艾滋病与其他疾病不同,它是关系到社会问题、人权问题和经济问题的一种疾病。目前,国民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依然有待增加,有很多人因为缺乏艾滋病知识而感染上这一疾病。我们应该掌握艾滋病病毒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善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努力为抵御艾滋病出一份力。 2、冲浪带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1)艾滋病病毒(HIV)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严重传染病艾滋病(AIDS)。机体免疫系统受损后会出现难治感染或癌症,最终导致死亡,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和治愈药物。(2)观看视频(3)请了解一下艾滋病病毒对机体损害的严重程度和速度。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细胞,损害程度极大。初期可能无症状,但病毒持续复制会不断破坏免疫功能。速度因人而异,未治疗者一般经数年潜伏期后,免疫体系崩溃,引发多种感染和肿瘤。及时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避免快速恶化。二、活动实施1、活动场活动一:辨一辨并不是只要接触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按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我们可以将行为分为高危险行为、中危险行为和无危险行为三类。请大家辨别下列行为分别属于以上三类行为中的哪一类。答:高:1、3、6、7、8、10、12中:4无:2、5、9、11、13、14活动二:连一连你以为的艾滋病病人是什么模样的 你了解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异同吗 请把二者与符合他们的描述用线连起来。知识链接:艾滋病的传播特点传染源: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和窗口期感染者,隐蔽性强,传染性突出。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日常接触不传播,传播途径相对特定且可防控。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15-49 岁人群发病占比高,男男同性恋等高危群体感染风险更高。2、智慧泉艾滋病从哪儿来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5年,被一名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带入北京,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艾滋病患者携带HIV。人体感染这种病毒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