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古诗文阅读(解析版)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望》首联中“破”字写出国都沦陷的残败景象,“深”字写出了杂草遍地、林木苍苍、荒无人迹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B.《春望》颈联中用“连三月”写战争持久,用“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现出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C.《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这是从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 D.“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易水”既点明了交战的地点,又让人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 2.请任选角度,分别赏析两首诗中的画线句,说说画线诗句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从手法、炼字、押韵等角度谈皆可) 【答案】1.C 2.《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愁苦至极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典故,表达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导语】杜甫《春望》以“国破”“烽火”绘乱世残象,“搔白头”的细节藏忧国思亲之痛,语浅情沉,尽露沉郁顿挫;李贺《雁门太守行》借“黑云”“金鳞”铺浓艳战景,“黄金台”典故燃报国壮志,笔势雄奇,满溢慷慨悲凉。一写乱世悲绪,一抒沙场豪情,虽情感基调有别,但皆以诗为刃,剖开家国情怀的不同侧面———或忧其残破,或护其安宁,字字皆见赤子心,读之动人心魄。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可知,“角声满天”通过描写战场上号角声四处回荡,从听觉角度渲染战争的紧张氛围、体现战争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燕脂”形容战场血迹的颜色,“凝夜紫”是说夜色中血迹仿佛凝结成了紫色。这里并未直接描绘士兵厮杀、血流成河的场面,而是通过“燕脂”“夜紫”等色彩的联想,间接暗示战场的惨烈,属于侧面描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先分析画线句的表达特点,《春望》句含人物动作,优先选“动作描写”;《雁门太守行》句提及“黄金台”,明确是“用典”,贴合诗句核心手法;结合诗句具体细节,解析手法如何作用于内容;将手法、内容与情感绑定,说明动作/典故如何体现诗人忧国或将士报国的情怀,确保落点在“家国”主题上。 示例:《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从动作描写角度赏析。诗句中“搔”是诗人因忧思难遣而无意识挠头的动作,“更短”“不胜簪”则写出频繁“搔头”导致白发稀疏、连簪子都插不住的状态。这一系列动作细节,并非单纯写衰老,而是借外在动作展现内心———诗人目睹国破城残、战乱不息,忧国忧民之情与对家人的思念交织,愁苦到极致,自然流露于“搔头”的动作与“白头稀疏”的样貌中,深沉的家国之思由此具象化。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从用典角度赏析。“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揽贤才所筑,象征君主对贤才的重用与礼遇。诗人借用此典故,将将士们为君主冲锋陷阵的行为,与“黄金台”所代表的知遇之恩关联,既暗示君主对将士的信任,更凸显将士们的回———愿手持“玉龙”(宝剑)为国捐躯。“为君死”并非单纯忠君,而是将对君主的报答与保卫家国的壮志结合,借典故凝练地抒发了将士们誓死报国、捍卫边疆的豪迈家国情怀。 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