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言名篇,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是“山水游记类文言文”的典范。本单元核心目标是“感受自然之美,学习写景手法”,《三峡》以“四季为序”描摹三峡景致,既承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文言学习任务,又渗透“抓关键词析景物特点、品情景交融”的阅读方法,为后续学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散文奠定基础,是“文言知识”与“审美能力”培养的衔接点。 二、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积累“《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文言文学习经验,能独立认读文言字词,初步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但对“奔(飞奔的马,名词作状语)”“绝(断绝/消失,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仍需强化。 2. 能力短板:对“写景句与景物特点的关联”分析较浅,易停留在“找句子”层面,难以深入理解“素湍绿潭”中色彩词对“秀丽”特点的烘托作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易脱离文本,需结合《水经注》的“地理纪实+山水赞美”背景引导。 3. 学习需求:渴望通过直观情境(如三峡图片、视频)降低文言理解难度,希望通过小组合作突破“手法分析”的抽象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语言构建与运用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字词,理解字词,感受精炼传神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文字,赏析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结构之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赏析写景的具体语段,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雄伟的气势和壮美的景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祖国山川的雄奇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理解仁人志士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节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行文构思之妙,探讨文章写景手法之美。 五、教学策略 《三峡》不但写景优美,而且语言简易凝练,字字珠玑,对初二学生而言,此文最值得咀嚼、品味、感悟,教师可以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鉴赏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本设计立足夯实学生文言字词,通过认读、诵读、译读、赏读和背读,培养学生语言辨识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六、教学方法与资源 1.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让学生在语感中感知文本; 情境教学法:播放三峡四季实景视频、展示《水经注》书影,降低理解难度; 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景物特点,培养协作与表达能力; 评讲结合法:即时反馈课堂评估结果,针对性解决学生问题。 2. 教学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三峡四季实景视频、《水经注》简介PPT、文言字词小测卷。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活动:播放三峡四季实景视频(配舒缓音乐),提问:“视频中三峡的四季各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三峡》,看看1500年前的三峡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自由分享对三峡的初步印象;齐读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参与度(是否主动分享),初步了解学生对“三峡景物”的认知基础。 环节2:初读文本,疏通字词 教学活动: 1. 教师范读(标注停顿,如“自/三峡七百里中”),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读,圈画疑难字词(如“襄、溯、湍”),同桌互助解疑; 3. 教师聚焦“奔(名词作状语,飞奔的马)”“绝(一词多义:断绝/消失)”“良(甚,很)”,结合文本语境拆解含义(如“虽乘奔御风”中“奔”,引导学生思考“乘”的对象是“马”而非“奔跑”)。 学生活动:跟读感知节奏;圈画疑难词,同桌互释;听教师讲解,记录实词含义。 评估方式:发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