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xiangjia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湘教版 高一年级 上册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2.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主要特点 3.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各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想一想,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情境导入 点击播放视频《科拉超深钻井未解之谜》 新课导入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千米 最深的钻井,不过12千米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上天容易,入地难 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深部物质、了解地球内部信息最直接、有效、可靠的方法,但是目前的科技力量有限,真实的地球内部构造人类还不能直接获取。 我们只能借助地震波初步地去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 一、地震和地震波 日冕层 观看视频《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震源 震源深度 地震波 震中 震中距 等震线 震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波 地震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同轴 速度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S) 纵 波 (P) 横 波 (S) 练习 A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 );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纵波,上下颠簸 D. 横波,左右摇晃 C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33km 2900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小结 不连续面的特点 名称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km 2900km 横、纵波明显增加 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km 2900km 莫霍洛维契奇 古登堡 地幔:可能为固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地壳:固态 地壳 阅读P25正文地壳内容和阅读部分。 思考:地壳的范围及组成元素; 地壳的厚度 圈层 范围 厚度 物质组成及厚度变化 地壳 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硅铝层的分布不连续。 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 平均厚度约17km,大陆:39-41km海洋:5-10km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最薄处———马里亚纳海沟 地壳最厚处———青藏高原 地幔 范围: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 分类:上地幔和下地幔 软流层位置: 岩石圈范围: 地核 圈层 范围 分层 物质组成及状态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外核与内核 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流动性”,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固态. 阅读P26正文地核内容和阅读部分。 思考:地核的分布范围、划分,物质形态,地球磁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古登堡面 (2900km)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5-10km),大陆部分厚(39-41km),地壳平均厚度17km。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②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软流层以上)。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 呈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莫霍面 (平均17km) 小结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岩石圈 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日冕层 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