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7656

第18课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29804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课堂,18课,昆明,教学设计,无忧,新课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重点) 2.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 3.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析雨之形·昆明雨的独特印记 任务三 绘雨景图·寻觅雨帘中的诗意画卷 任务四 品雨境情·烟火人间与诗意的交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当你听到“雨”这个字时,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和感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愁绪,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还是夏天午后那场带来清凉的雷阵雨?” 雨在每个人心中,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记忆。 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位特别的作家———汪曾祺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笔下《昆明的雨》。看看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边陲,昆明的雨在他的记忆中,又是什么味道、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他会不会颠覆我们对雨的固有印象呢? 【新课精讲】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3.读课文(1-2段),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人间草木》等。 汪曾祺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著称。其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充满了韵味与烟火气息。 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卷网-1998年版)。略有改动。 1939年开始 汪曾祺在昆明生活学习了7年。这7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还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7年间,汪曾祺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他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个故乡。 1984年5月19日 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昆明念念不忘,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 【字词清单】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这样鲜(xiān)艳的花儿在这个山谷中确实很鲜(xiǎn)见。 【理解词语】 【课文精讲】 1.课文从一张描绘昆明人家的画开始写,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①由画入文,出人意料,有开篇奇崛之效。 ②画画之事与课文的文脉是相承的:地点在昆明,点出了“雨季”二字,所提及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在后文均有描述。 ③自然地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我想念昆明的雨。 2.第2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画面的介绍,引起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任务二 析雨之形·昆明雨的独特印记 认真朗读4-5段 提取文中描写雨季的典型意象(如雨季时长、雨势特点),概括昆明雨的核心特征。 认真朗读3-5段,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雨季长———并不使人厌烦———下下停停并不使人气闷———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 旺盛的 任务三 绘雨景图·寻觅雨帘中的诗意画卷 1.作者只是在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