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选择题 1.美国国会大厦众议院安放了23位著名立法者浮雕,汉谟拉比位列其中,他得以入选美国国会大厦众议院的核心原因是( ) A.统一了古巴比伦 B.实现人治到法治转型 C.维护奴隶主利益 D.制定较为系统的法典 2.公元前3200年左右,古代两河流域进入乌鲁克时代晚期,这一时期出土的有字泥板中有90%是收据、交易数量和财产数量的记录。材料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地区( ) A.已经出现成熟的文字 B.注重规范经济活动 C.生产力水平较为发达 D.还未形成早期国家 3.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为两河流域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材料强调了( ) A.各地区之间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B.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 C.古代文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 D.亚非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 4.《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自由民租用耕牛但因照料不周导致耕牛死亡,则必须赔偿一头等值的耕牛给牛主。这一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 ) 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注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法律体系非常健全 D.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5.《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若商人将谷物、羊毛、油或其他商品交予代理人售卖,代理人应恪尽职守售卖,将售卖所得全额交予商人;若代理人私藏货物或钱款,应处以死刑。”这一条文主要反映了古巴比伦( ) A.商业活动依赖代理人制度 B.通过法律规范商业行为 C.商人社会地位高于代理人 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6.约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发明了图画式象形文字;约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出现了楔形文字;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甲骨文,与此同时,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这些可以用来证明,人类文明( ) A.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B.起源于国家和文字的成熟 C.在交融中逐渐趋同 D.因社会的不同分工而产生 7.一位游客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看到一件文物,并听到讲解员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8.某法律文件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由此可知古巴比伦( ) A.社会等级森严 B.商品经济活跃 C.奴隶制很发达 D.实施家庭奴隶制 二、材料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体石经》刻于公元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魏晋南北朝书法,三国魏〈三体石经〉》 材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三体石经》和《汉谟拉比法典》相同点。 (2)材料一二分别对研究中国文化与古巴比伦文化具有怎样的价值? (3)材料一二在古代文明类型上有什么相同点?请举古代埃及文明成就一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0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