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第2节 光合作用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2节 光合作用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鲁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植物的生活》的第2章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核心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主构建起“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和氧气”这一核心概念,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它是学生认识植物生命活动本质的起点,也是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的基石。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经典实验,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和生动形象的教学策略,将知识结论的传授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和概念建构的过程。最终,不仅让学生“知道”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更要让他们“理解”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从而真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转变,初步形成物质与能量观。 能够运用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增产问题,提升科学思维,并能通过设计对照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科学史,了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众多科学家经历长期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合作用科学史、光合作用实质及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难点 设计并改进对照实验检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将本学期制作的生态瓶放在光下,数一数,植物在20秒内能产生多少个气泡。 一片片绿叶沐浴在阳光下,无声无息地进行着“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生态瓶中植物释放的气体就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那么,光合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呢 。 学生认真听讲 新知探究 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 活需要水 【活动一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材料用具: 盆栽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 大烧杯,小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 石棉网,镊子,滴管,火柴,清水等 方法步骤: 1.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暗处理) 思考:进行暗处理的原因? 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遮光→照光: 用黑纸片把叶片一部分上下遮盖,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h 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为了形成对照,使见光部分和遮光部分对照 3、摘叶去纸: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黑纸片。 4、脱色: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水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思考:1、酒精的作用? 2、隔水加热的目的? 1、酒精溶解叶绿素,便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2、酒精燃点低,防止发生危险。 5、漂洗,滴碘液:清水漂洗黄白色叶片,平铺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思考:滴加碘液的目的? 淀粉遇碘变蓝,通过滴加碘液检验绿叶中是否含有淀粉。 冲洗、观察: 稍停片刻,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思考:1、为什么要冲掉碘液? 2、本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防止碘液的颜色影响观察 2、绿色植物在光下能产生淀粉;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上面的实验中,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这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叶片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说明此部分没有产生淀粉。由此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