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孤独之旅:芦苇荡里的成长课 九年级上学期 第四单元第17课 目录 CONTENTS 01 导入与背景 02 情节脉络与双线成长 03 人物群像与象征密码 04 环境与语言的诗意 05 总结与拓展写作 导入与背景 01 你,经历过孤独吗? 当你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住校时…… 当你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没有朋友时…… 当你满怀心事,却发现无人可以倾诉时…… 孤独,这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品尝过它的滋味。它可能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也可能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迷茫与恐惧。 孤独与成长 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和你年纪相仿的少年,被迫离开熟悉的家乡和校园,跟着父亲去到一个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在那里,没有同学,没有网络,甚至很久都见不到除了父亲以外的第二个人,他的孤独,又会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将跟随一位名叫杜小康的少年,一起踏上这样一段 《孤独之旅》 。让我们去看看,在这段特殊的旅程中,他经历了什么,他又将如何面对这极致的孤独。 曹文轩与“草房子”宇宙 曹文轩,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2016年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成为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其作品以优美的诗化语言、悲悯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人性刻画著称,深深根植于中国乡土生活。代表作《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以纯净动人的笔触,书写少年在苦难与困境中的成长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 曹文轩与“草房子”宇宙 成长于苏北水乡的曹文轩,以“水”、“草房子”、“少年”为三大意象,用诗意的语言书写苦难中的温情童年。 代表作《草房子》 塑造了桑桑、杜小康等少年群像,奠定了其温情而忧伤的叙事风格。 文学风格 诗意、温情,聚焦于少年在逆境中的成长与蜕变。 本课三维目标 理清情节 把握“离家—途中—芦荡—归家”四段情节,理解故事脉络。 分析人物 通过环境与细节描写,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 体悟主题 理解孤独作为成长必修课的深层意蕴,并关联自身。 情节脉络与双线成长 02 扫除阅读障碍 旧茬(chá) 抠(kōu) 家底( dǐ) 置之不理(zhì) 觅食(mì) 嬉闹(xī) 空旷(kuàng) 歇斯底里(xiē) 撩逗( liáo) 炊烟(chuī) 乖巧(guāi) 掺杂 (chān) 驱除( qū) 镰刀( lián) 温顺(shùn) 重叠 (dié) 层次划分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幕(第1段-33段):【被迫离家,茫然恐惧】 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被迫随父亲去放鸭。离开熟悉的环境,他充满恐惧与茫然。在前往芦荡的途中,他逐渐从最初的恐慌过渡到无奈的接受,为更深层的孤独埋下伏笔。 第二幕(第34段 - 44段 ):【芦荡安家,直面孤独】 父子俩在芦荡安顿下来,极致的孤独成为他们最大的敌人。杜小康与父亲之间变得无话可说,并陷入了强烈的思乡情绪中。他们最终明白,孤独无法回避,只能面对。 第三幕(第45段 - 60段 ):【暴风雨夜,搏击成长】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冲散了鸭群。在此危难时刻,杜小康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责任感,独自冲入芦荡奋力追赶。他的受伤和之后的哭泣,标志着他经历磨难后的关键成长与蜕变。 第四幕(第61段 - 结尾 ):【收获鸭蛋,走向坚强】 风雨过后,杜小康变得异常坚强。当鸭子产出第一颗蛋时,收获的喜悦终于来临。他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这段孤独之旅最终以他精神的成熟与升华告终。 四幕结构:情节与情绪的双螺旋 离家放鸭 情绪: 惶恐 → 途中见闻 情绪: 好奇 → 芦荡暴风雨 情绪: 绝望 → 鸭下蛋归来 情绪: 坦然 鸭群由弱到强的生长线与杜小康由脆弱到坚韧的心理线并行,构成“物—我”互文。 杜小康的情绪如何? 第一幕:离家放鸭初体验 “船离开油麻地…炊烟像根细线被拉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