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观沧海》上课教案 教学课时:一节 教学对象:初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 3、了解曹操及其写作背景。 4、整体把握诗的内容、体会意境。(难点)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小学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叫做《草船借箭》,大家还记得诸葛亮当时是跟谁借的箭吗?( 生:曹操。)21cnjy.com 师:对,就是曹操。那么,大家了解曹操吗?大家对曹操的印象是怎样的? 生:……(奸诈、狡猾、奸雄…不知道) 2、我们曹操的生平资料: 师展示PPT:曹操(155~220),字 出卷网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3、教师借助历史知识告诉学生辩证的分析、看待曹操。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文如其人,文言其声”。今天通过学习曹操的文章来了解曹操。 二、进入学习。 1、写作背景。 《观沧海》这首诗是取自汉代乐府诗,汉代 出卷网乐府诗一般没有名字的,名字是后人加上去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残部胜利班师途中登碣石山时所作。 2·1·c·n·j·y 2、解题。观沧海———看大海。 3、生字词。 师:一起解决下面几个难读的生字词。 碣石、澹澹、耸峙、哉 4、读课文。 (1)全班齐读。(2)看朗读视频。(3)全班再齐读。 5、理解内容一。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向东(名作状) 临———登上 以———连词,来。 学生解释意思:向东登上碣石山,来看大海。 (2)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峙———高高地挺立。 学生解释意思: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师描绘诗的画面:诗人站在碣石山上 出卷网,放眼望去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而在大海中,看到了高高耸立的碣石山。这时,诗人再细看,看到了什么? (3)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生: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若学生说到日月、星汉,板书可写上去,但是留个悬念,暂时不解释) 师引导:树木是怎样的?百草是怎样的?(多、茂盛)。说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师:接下来诗人又写了什么? (4)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生:秋风、洪波。 师引导:对,诗人写到了萧瑟寒冷的秋风以及汹涌的海水。大家想象一下这个画面,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个画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生先试着描述)一片辽阔的大海,秋风吹来,吹起了层层波浪,巨大的波浪不断翻卷、咆哮。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壮丽、充满生命力。 (学生若答不出,用“死水” 出卷网引导———死水为什么是“死”的?因为它不动,而在我们面前的大海却实波涛汹涌,动荡起伏,所以这大海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壮丽)21·世纪 教育网 6、总结前面四句。 师:同学看到“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这两句,刚刚有同学说这个也是诗人看到的景物,大家觉得是吗? 生:…… 师引导:大家仔细看这两句,同 出卷网时有太阳、月亮、还有星汉(也就是银河),星星,现实中你们能同时看到这些东西吗?———不能。所以,后面这两句不是诗人看到的景物,既然不是看到的,那么是———想像的。所以我们说这些景是虚景。而前面四句是诗人真实看到的,相对于虚景,这里就是———实景。同时,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统领全诗?———观。21教育网 师:我们再来看到前面4句,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