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八年级语文上册 整本书阅读 积累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词句,理解革命话语的内涵,提高对文学语言的鉴赏和运用能力。 壹 核心素养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贰 感受革命英雄的崇高精神之美,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提升文学审美素养。 叁 领悟红岩精神的内涵,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肆 核 心 素 养 学习重难点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理解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 重点 能够将书中的革命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真正理解和内化红岩精神,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难点 学校联合本地红岩精神纪念馆发起青少年策展活动,同学们作为“小小策展人”,需深入研读《红岩》,从书中挖掘展览素材,完成系列策展任务,最终打造“青春视角下的红岩精神”主题展览,让更多人通过展览感受红岩精神的力量。 任务情境 任务一 档案搜集 搭建展览基础 档案搜集 搭建展览基础 “红岩精神纪念馆青少年策展行动” 启动会正式开始,同学们作为 “小小策展人”,首要任务是搜集《红岩》相关基础资料,为展览搭建信息框架。 资料收集 罗广斌(1924—1967):出身成都地主家庭,接受革命思想后投身革命活动,1948 年被捕关押于渣滓洞、白公馆,1949 年 “11 27” 大屠杀中侥幸脱险,新中国成立后投身革命文化工作,与杨益言共创《红岩》。 作者生平 杨益言(1925—2017):生于四川武胜教师家庭,同济大学就读期间参与爱国学生运动,1948 年因革命活动被捕关押渣滓洞,见证狱中斗争,解放后与罗广斌合作创作《红岩》,另有多部革命题材作品。 作者生平 罗广斌、杨益言作为重庆 “中美合作所” 集中营幸存者,怀着对先烈的缅怀与历史责任感,结合亲身经历与大量史料,历经多年创作修改,于 1961 年 12 月推出《红岩》,旨在记录狱中斗争事迹,传承红岩精神。 作者生平 故事聚焦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作为国民党西南统治中心,此地设 “中美合作所” 集中营(含渣滓洞、白公馆),对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实施残酷镇压。1949 年重庆解放前夕,敌人制造 “11 27” 大屠杀,而狱中志士始终坚守信念,开展不屈不挠的抗争,小说以此为背景展现艰苦卓绝的狱中斗争。 历史时代背景 《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内容梗概 理解书名 红 岩 红色是革命的颜色 岩石: 坚硬的石头 喻为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岩石一样 红岩是重庆的一处地名———红岩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小说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也在这附近。当时,投奔延安的青年来寻中共中央机关时,如果不熟悉红岩,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中央机关撤走,监狱一直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理解书名 任务二 英雄画像 打造人物展区 英雄画像 打造人物展区 人物展区是展览重点,“小小策展人” 需深入刻画英雄形象,提炼精神特质。请同学阅读小说,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建立“人物档案卡”。 人物档案 人 物 档 案 卡 姓 名: 性 别: 身 份: 主要事迹: 渣滓洞的牢房内,昏暗潮湿,空气里弥漫着腐朽与绝望的气息。然而,这天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如闪电般在难友间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江姐双手紧紧攥着那封辗转送来、透露新中国诞生消息的信件,泪水夺眶而出。她迅速将喜讯告知同牢战友,刹那间,狭小牢房被激动情绪点燃,大家相拥而泣,轻声却热烈地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