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英国集结,计划在夜间横跨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地区。此战役涉及多兵种的合作:海军:要求在海水水位最低时行动;陆军:要求在海水水位最高时行动;空降部队:要求行动时有明亮的月光。 二战的诺曼底登陆最终选择在6月6号(农历闰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这是什么原因呢? 新课导入 3.3 海水的运动(第一课)———海浪与潮汐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1.运用示意图,结合实例,了解海浪、潮汐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和成因。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利用海水运动规律开发海浪、潮汐主要途径。 3.通过对海水运动的认识,了解海浪、潮汐是对海洋的影响,树立保护海洋的环境意识。 一、海洋的运动形式 海水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 海 浪 潮 汐 洋流 1.海浪的形成 (一)认识海浪 2.海浪的类型 (1)海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风暴潮:在强风(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3)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无风不起浪” “无风三尺浪” 波峰 波谷 波长 波高 波的传递方向 3.海浪运动特征描述 波峰:海浪周期性运动的_____。 波谷:海浪周期性运动的_____ 。 波长:相邻波峰之间的_____ 。 波高:相邻波峰到波谷之间的_____ 。 最高处 最低处 水平距离 垂直距离 材料1:荷兰地势低平,近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历史上多次遭受海水侵袭。 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强风引发了风暴潮,适逢涨潮,大浪与上涨的潮水叠加,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由于风暴潮发生在夜间,熟睡中的居民未能及时接到警报进行撤离。海浪涌过多处海防堤坝,侵入内陆。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 1 800余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此次灾害后,荷兰加强对风暴潮的研究,立即着手建造多层挡潮闸以减轻风暴潮的威胁;其他温带沿海国家也开始重视对风暴潮的防御。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荷兰沿海风暴潮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荷兰地势低平,易受海浪侵袭。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盛行西风,风力强盛,易形成大浪。 材料1:荷兰地势低平,近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历史上多次遭受海水侵袭。 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强风引发了风暴潮,适逢涨潮,大浪与上涨的潮水叠加,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由于风暴潮发生在夜间,熟睡中的居民未能及时接到警报进行撤离。海浪涌过多处海防堤坝,侵入内陆。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 1 800余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此次灾害后,荷兰加强对风暴潮的研究,立即着手建造多层挡潮闸以减轻风暴潮的威胁;其他温带沿海国家也开始重视对风暴潮的防御。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2.分析本次风暴潮损失惨重的原因有哪些? 强风引发风暴潮,适逢涨潮,上涨的潮水与大浪叠加,水位异常升高;风暴潮发生在夜间,居民未能及时撤离;持续暴雨导致河水泛滥。 材料1:荷兰地势低平,近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历史上多次遭受海水侵袭。 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强风引发了风暴潮,适逢涨潮,大浪与上涨的潮水叠加,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由于风暴潮发生在夜间,熟睡中的居民未能及时接到警报进行撤离。海浪涌过多处海防堤坝,侵入内陆。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 1 800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