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2547

九上19《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178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九上,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 cover
九上19《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 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语言运用 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论证结构,品味其严谨、准确、富于逻辑力量的议论文语言。 课堂发言、文本批注。 能准确圈画出标示论证层次的关键词句(如“不仅……也……”),并说明其作用。 思维能力 辨析作者观点与材料(理论论据)的联系;能通过多文本对比,辨析不同思想家论述“怀疑”的侧重点。 完成“论证结构图”;参与“多文本辨析工坊”。 能清晰梳理论证逻辑,完成结构图;能准确归纳不同思想家的侧重点,并阐述理由。 审美创造 体会议论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所带来的理性之美与思辨之趣。 朗读关键段落(如四个“常常”构成的排比句)。 朗读时能通过重音、停顿,体现出对文章层层推进、逻辑力量之美的把握。 文化自信 深刻理解“怀疑精神”是中华优秀治学传统的重要基因,建立文化认同与学术自信。 写作小练笔。 能结合先贤观点,阐述对“怀疑精神”的理解,体现对中华思辨传统的认同与传承。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掌握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难点:在多文本对比中,辨析观点与理论论据的联系,理解“怀疑”概念的多元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联结经验,激趣引思 问题:在你的学习或生活中,是否曾因为一次大胆的“怀疑”,而有了新的发现或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出发,营造共鸣,快速切入“怀疑”主题,为后续的语言运用与思维训练创设情境。 (二)任务一: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活动:快速通读课文,小组讨论。 核心问题: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什么?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核心内容,训练概括与归纳能力。 (三)任务二:精读研析,品味逻辑与语言(18分钟) 问题链设计: 1. 构建“框架”(思维能力 & 语言运用) 评价任务:完成“论证结构图”见课后练习2。 评价标准:能清晰标示出中心论点与两个分论点,并体现其递进关系。 2. 品味“语言”(语言运用 & 审美创造) 评价任务:批注“一切学问家”和四个“常常”句,并参与课堂讨论。 评价标准:能准确指出“一切”的强调作用,能分析四个“常常”句不可调换的逻辑顺序。 3. 朗读“美点”(审美创造) 评价任务:朗读四个“常常”构成的段落。 评价标准:朗读时能通过恰当的语速和重音,展现语句间的逻辑推进感。 (四)任务三:多文本辨析工坊(思维能力& 文化自信) 活动:小组合作,完成《多文本侧重点分析表》。 思想家 核心观点 论述的侧重点 顾颉刚 学则须疑 系统性:强调怀疑是三步思维流程,兼具消极与积极双重作用。 程颐 学者先要会疑 态度与前提:将“怀疑”视为求学、为学的先决条件。 孟子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象与批判:强调对书本权威的怀疑。 韩愈 惑而不从师,终不解矣 方法与途径:指出有“疑”之后,需通过从师学习来解决。 评价任务:参与“多文本辨析工坊”讨论。 评价标准:能准确将程颐、孟子等先贤的观点作为理论论据,并清晰阐述其与顾颉刚观点的异同。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深刻的怀疑与思辨精神,自古便是中华优秀治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越古今,与先贤对话,深刻体会到“怀疑”绝非简单的否定,而是一门严谨的学问,一种积极的建构。它既是顾颉刚先生笔下“辨伪去妄”的利剑,也是“建设新说”的基石。这束理性的光芒,从程颐、张载的教诲中燃起,在孟子、韩愈的思索中传承,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愿大家能将这枚思想的火种珍藏于心,勇于质疑,明辨求真,成为新时代当之无愧的“学问家”与“思考者”。 (六)课后拓展: 写作小练笔(文化自信): 请以“怀疑之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