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把握鲁迅的形象特征。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小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把握鲁迅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小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伟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人格的写照。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位凡人,“平易近人,乐观开朗”是他真实的一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去领略伟大而又平凡的鲁迅。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从伟人和凡人的对比中了解鲁迅的截然不同的品格特点,让学生对鲁迅有了多方面的认识,吸引学生去阅读文章。 二、夯实基础 1.巩固旧知 出示鲁迅相关文学常识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填一填: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 、 ,散文诗集 ,散文集 ,以及大量杂文。 预设:周树人 革命家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 2.文学常识 出示萧红的相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 中学时代喜欢绘画和文学,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3.字词检测 舀(yǎo) 揩(kāi) 碟(dié) 捆(kǔn) 咳嗽(ké sou) 调羹(tiáo gēng) 绞(jiǎo)肉 薪(xīn)金 校(jiào)对 草率(shuài) 悠(yōu)然 吩咐(fēn fù) 抹(mǒ)杀 疙瘩(gē dɑ) 深恶(wù)痛绝 不以为然(rán) 安顿:安稳。 展然:(心绪)舒展的样子。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揩:擦拭。 阖:闭合。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三、初读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读完之后说一说: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预设:从文中我感受到,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过渡:本文是作家萧红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写下的深情回忆先生的散文。接下来,让我们初探文本,感受萧红笔下别样的鲁迅。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背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氛围,为深入理解文章打好基础。 四、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从点滴生活小事中读别样的鲁迅: 梳理文中与鲁迅先生相关的生活片段,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鲁迅的形象特征。 2.过程安排 (1)找到文中描写点滴生活的文字读一读,并将自己的阅读收获批注在文旁空白处。 (2)小组合作: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归纳文中描写的生活片段。 (3)班级交流: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师生交流这些生活片段体现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3.成果展示 (1)小组汇报:交流并明确文中描写的生活片段。 预设: 自然段 生活片段 自然段 生活片段 1 鲁迅的笑 31—34 许先生很忙 2 鲁迅走路的姿态 35—40 夜里去看电影 3—13 在鲁迅家里做客人(详写) 41—42 鲁迅先生的休息 14—17 鲁迅和“我”开玩笑 4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