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科学的方案设计是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食醋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火柴梗比较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 D.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 2.金刚石“对顶砧”技术可“点水成冰”。在常温极高压条件下,水可形成密度更大的热冰,原理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由原子构成 B.水变“热冰”后,分子将停止运动 C.“热冰”和水所含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转化为“热冰”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小 3.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括号内)不正确的是 A.酒精和蒸馏水(闻气味) B.白糖和食盐(观察颜色) C.二氧化碳和氧气(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D.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 4.如图是我国西汉彩绘雁鱼青铜灯。灯油燃烧时,烟气通过鱼身和雁颈导入雁体内的水中,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能吸收烟气中的一氧化碳 B.灯油通常为油脂,说明油脂是可燃物 C.转动灯罩隔绝空气,可使灯火熄灭 D.当看到大量黑烟产生时,可调大进风口 5.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相符合的是 A.石墨有导电性———用作润滑剂 B.金刚石硬度大———用作玻璃刀 C.水溶解其他物质的能力强———用作溶剂 D.碳有可燃性———用作燃料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所有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所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7.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事实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碳原子结构不同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原子体积变大 D.蔗糖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的快慢不同———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8.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应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实验 异常情况 未看到火星四射 未收集到氧气 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选项 A.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B.忘记加入二氧化锰 C.可能是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水 D.可能是澄清石灰水变质 A.A B.B C.C D.D 9.家用净水器的广泛应用反映了人们对饮用水安全的重视。如图是某家用净水器的工作原理(其中棉的作用是除去泥沙、铁锈等,反渗透膜的作用是除去重金属、细菌、病毒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棉可过滤除去水中的大颗粒物 B.活性炭能吸附水中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异味 C.反渗透膜的作用相当于蒸馏操作 D.经过净水机处理后的水属于混合物 10.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 A.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验证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B.探究燃烧是否需要有氧气 C.探究蜡烛燃烧生成 实验设计 A.A B.B C.C D.D 11.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在这种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汽油,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X是一种单质,部分产物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化学式是 B.该成果可为碳中和提供科学方案 C.Ⅰ反应中和X分子的数目比为 D.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二、非选择题 12.一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 水的气体。 13.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炼铜的工艺,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木炭可以作还原剂把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 (1)小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建议用超细碳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进行实验,他的理由是_____。 (2)同学们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刚出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