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3522

第12课《短文二篇》知识梳理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7次 大小:303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2课,短文二篇,知识,梳理,2025-2026,学年
  • cover
《短文两篇》知识梳理资料 一、原文(标注停顿划分) (一)《答谢中书书》 山川 / 之美,古来 / 共谈。高峰 / 入云,清流 / 见底。两岸 / 石壁,五色 / 交辉。青林 / 翠竹,四时 / 俱备。晓雾 / 将歇,猿鸟 / 乱鸣;夕日 / 欲颓,沉鳞 / 竞跃。实是 / 欲界之仙都。自 / 康乐 / 以来,未复有 / 能与其奇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文学常识 (一)《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他隐居茅山,梁武帝遇国家大事常向他征询意见,时人称为 “山中宰相”。 作品体裁:书信(古时又称 “尺牍”“信札”),是应用性文体,兼具审美文学属性。 内容范围:以清峻笔触描绘山川秀美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审美感悟。 历史评价:山水小品文的经典之作,68 字概括古今、包罗四时,语言清幽隽雅,如诗般优美动人,是写景名篇。 (二)《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均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22 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 作品体裁:“记” 体文,古代一种主要记载事物的文体,常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抒发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内容范围:记录作者贬官黄州期间夜游承天寺的经历,描写庭院月色,蕴含复杂心境。 历史评价: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饰,以极简笔墨营造空灵意境,是苏轼闲适豁达人生态度的经典体现,为后世传诵的抒情小品佳作。 三、翻译 (一)《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存在。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 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字词解释 (一)《答谢中书书》 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朋友,“中书” 是其官职 书(后一个):书信 共谈:共同谈论、赞叹 入云:耸入云端 见底:清澈见底 五色: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俱备:都存在、都具备 晓雾:清晨的薄雾 歇:消散 乱鸣:此起彼伏地鸣叫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跃: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实在是 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欲界” 指人间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袭封康乐公 未复有:再也没有 与:参与,这里有 “欣赏”“领悟” 的意思 奇:奇丽的景色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北宋神宗年号纪年 解衣:脱下衣服 欲:想要、打算 入户:照进门里,“户” 指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起行:起身出行、走到户外 念: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 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