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积累文言词汇,如“拏”、“毳”、“沆砀”等,能够流畅地翻译全文。理清文章叙事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审美鉴赏: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精炼传神的语言,感受雪后西湖的凝净清寒之美。 文化与传承:了解晚明小品的文体特点,感受其独抒性灵、率真直露的风格。体会文中流露的故国之思、人生渺茫的孤独感以及文人雅士的避世情怀。 教学重点 1. 品味雪景描写的精妙,学习白描手法。 2. 理解“金陵人”与“余”相遇情节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的深层意蕴。 2. 探究文本背后张岱作为明朝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慨叹。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西湖四季图片、雪景图、张岱生平资料、《陶庵梦忆》简介等。 学生: 1. 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标记疑难字词。 2. 查阅关于张岱和《陶庵梦忆》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展示一组西湖的图片(春夏秋的繁华盛景),请学生用词语描述他们心中的西湖。 (预设:游人如织、接天莲叶、山色空蒙、浓妆淡抹……) 2. 教师引导:然而,在明末清初的一个冬日,有一位文人,却选择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深夜,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冰雪情怀。(板书课题) (二) 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 范读与自读: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随后学生自由朗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 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检测: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喃喃。 请学生尝试翻译几个关键句子,如:“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生共同订正,确保对文意的准确理解。 3. 梳理叙事线索:提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更定时分;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余、舟子、金陵二人;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巧遇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 (三) 精读品析,探究“痴”境 环节一:品“景痴”———天地之大美 1. 提问:张岱看到了怎样一幅雪景?请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 聚焦“白描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景物?(痕、点、芥、粒) 讨论:这些量词用得好在哪里?如果换成“一道长堤、一座亭子、一艘小船、几个人”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原文的量词极度缩小了景物,与苍茫的天地形成强烈对比,生动地写出了人在广阔自然中的渺小与孤独,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如梦似幻的意境。这就是白描手法的精髓———用朴素、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抓住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形象。 3. 朗读指导:请学生带着对这种苍茫、空阔意境的体会,再次朗读此段,语速放缓,语调低沉,读出天地间的静谧与个人的渺小感。 环节二:品“人痴”———知己之难求 1. 提问:在这样一个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夜晚,作者本以为“独”享此景,却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亭中遇客,“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 提问:遇到“同道中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 (明确:“大喜”,被“强饮三大白”。本是孤独之行,却遇知音,内心是意外、惊喜和激动的。) 3. 探究“痴”的内涵: 舟子说“痴”:文末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眼中的“痴”是什么意思? (明确:傻,古怪,不合常理,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在寒冬深夜跑去看雪。) 作者与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