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望》教学设计 一、 教学理念 本课以“寻望·解望·抒望”为逻辑主线,遵循“由象入境,由境入情,由情入心”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入手,构建画面,深入体会诗人王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那份彷徨、孤寂与淡泊交织的复杂心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诵读、品析、对比、联读等方式,实现与文本、与诗人的深度对话。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野望》。 · 准确把握“徙倚”、“欲何依”、“犊”、“禽”等关键词语的含义。 · 学习并运用“意象—画面—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象,描绘诗中画面,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 通过知人论世和对比阅读,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与寻觅山野的闲适,理解其在中国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 · 培养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初步思考。 三、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品味“秋色”、“落晖”、“牧人”、“猎马”等意象,描绘诗歌画面,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 难点: 理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深层意蕴,把握诗人复杂矛盾的情感(孤寂、苦闷、淡泊、归隐)。 四、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王绩生平资料、相关图片、对比诗歌等) · 朗诵音频 五、 教学课时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以“望”引思(5分钟) 1. 谈话导入: 提问学生:“当你独自一人,登高或是在一片开阔地‘远望’时,你通常会看到什么?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2. 聚焦诗题: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教师由此引入:“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位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去看看他在一个秋天的傍晚‘野望’时,究竟看到了什么,又由此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情思。” 3. 板书课题与作者: 《野望》 王绩 (二) 初读感知:寻诗中之“望”(8分钟) 1. 聆听范读: 播放名家朗诵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注读音、节奏,初步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2. 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徙倚xǐ yǐ, 犊dú, 禽qín)。 3. 疏通诗意: ·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大意,提出疑难词句。 · 教师点拨关键词: · 徙倚: 徘徊,来回地走。 · 欲何依: (心情)无所依托。 · 秋色: 点明季节,奠定萧瑟基调。 · 落晖: 夕阳的余晖。 · 相顾无相识: 互相看看,但并不认识。暗示诗人与周围环境的疏离感。 · 采薇: 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居之志。 4. 整体把握: 提问:诗人“望”到了哪些景物和人物?请按顺序找出。 · 预期回答: 东皋、秋色、山山(树树)、落晖、牧人、猎马。 · 教师小结: 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景及人,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秋日晚景图》。 (三) 品读赏析:解望中之“情”(20分钟) 活动一:绘“望”之景———品味意象与意境 · 任务: 请选择诗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两个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 示例引导: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一棵树都染上了枯黄萧瑟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沐浴在沉静而略带悲凉的落日余晖之中。这“秋色”与“落晖”叠加,营造出一种广阔、宁静而又萧瑟、感伤的氛围。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赶着牛群悠闲地归来,猎马驮着猎物踏上回程。这是一幅动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但与诗人的静态“徙倚”形成对比。 · 教师总结: 前四句写景,宁静中带着萧瑟;后四句写入,热闹中反衬孤独。全诗构成了一幅 “以乐景写哀” 的秋日晚景图。 活动二:探“望”之心———剖析情感与矛盾(核心环节) · 问题链驱动: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