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3566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3次 大小:216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6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2025,2026
  • cover
《诫子书》课文知识梳理资料 一、原文 夫 / 君子之行,静 / 以修身,俭 / 以养德。非淡泊 / 无以明志,非宁静 / 无以致远。夫 / 学 / 须静也,才 / 须学也,非学 / 无以广才,非志 / 无以成学。淫慢 / 则不能 / 励精,险躁 / 则不能 / 治性。年 / 与时驰,意 / 与日去,遂成 / 枯落,多 / 不接世,悲守 / 穷庐,将复 / 何及! 二、文学常识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早年隐居隆中,后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后主刘禅,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 “千古第一贤相”。 作品:《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体裁为书信;其代表作还有《出师表》《隆中对》等,这些作品被收录于《诸葛亮集》。 历史评价:《诫子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至今仍对个人修养和后代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翻译(全文) 君子的品行,依靠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屏除杂念、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字词解释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君子之行:品行(“行”,操守、品德) 静以修身:用(“以”,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养身心(“修身”,提升自身品德修养) 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屏除杂念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与 “宁静” 相对)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时光(“年”,年纪、岁月);疾行,指迅速逝去(“驰”) 意与日去:意志(“意”);丧失(“去”) 遂成枯落:于是,就(“遂”);凋落,衰残,文中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枯落”)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怎么来得及(“何及”) 五、重点虚词 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用于引出议论。 例:夫君子之行;夫学须静也。 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 “用来、依靠”。 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 “就”,用于连接条件与结果。 例: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六、古今异义 宁静:古义指 “安静,集中精神,屏除杂念”;今义多形容环境安静,不嘈杂。 例: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 险躁:古义指 “轻薄浮躁”(“险” 为 “轻薄” 之意);今义中 “险” 多表示 “危险”,“躁” 仍为 “急躁”,整体含义与古义不同。 例: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 接世:古义指 “对社会有贡献,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今义无此固定搭配,“接世” 一词极少单独使用。 例:多不接世(古义)。 七、文言句式 判断句:以 “…… 也” 表判断,强调事物的性质或状态。 例:夫学须静也(“也” 表判断,意为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固定句式:“非…… 无以……”,表双重否定,可译为 “不…… 就无法……”,加强必要性的表述。 例 1:非淡泊无以明志(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 例 2: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