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3604

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5次 大小:306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三,2025,七年级,语文,统编,学年
  • cover
七年级语文上册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 一、《狗·猫·鼠》 【主要人物】“我”(鲁迅) 【相关人物】隐鼠、猫、长妈妈 【主要人物性格】爱憎分明,善于观察与批判 【相关情节】回忆童年救养隐鼠,后误以为隐鼠被猫吃掉;长妈妈告知隐鼠实为她踩死,“我”对猫的厌恶加深,借对猫的批判暗讽当时社会上与猫相似的“正人君子”。 【人物形象分析】“我”展现出孩童的纯真与长大后的理性批判精神;猫象征虚伪、残忍的“正人君子”;长妈妈体现出质朴却略带粗疏的性格。 【作者情感】对隐鼠的同情,对猫及“正人君子”的厌恶与批判 【主题思想】借动物形象讽刺现实社会中虚伪、残忍的人,表达对正义与真诚的追求 【故事梗概】 文章以“我”对猫的厌恶为线索,回忆童年时救养的隐鼠,起初以为隐鼠被猫所害,对猫心生怨恨。后来长妈妈告知,隐鼠其实是被她不小心踩死的。“我”虽知晓真相,但对猫的厌恶并未消减,反而借猫的习性,如捕食雀鼠却一副媚态,暗讽当时社会上像猫一样虚伪、残忍的“正人君子”,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读后感】 读《狗·猫·鼠》,我感受到鲁迅独特的批判视角。他以孩童对猫的简单厌恶为起点,逐步深入,将猫与社会上的“正人君子”联系起来,让批判更具穿透力。文中对隐鼠的描写充满童真,与后文的批判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鲁迅的童年记忆,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这让我明白,写作不仅可以记录生活,更能借生活中的小事批判现实,传递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也让我学会从日常现象中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 好词:媚态、玩弄、嗥叫、惘然、诘问 - 好句: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 - 好段: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二、《阿长与<山海经>》 【主要人物】长妈妈、“我”(鲁迅) 【相关人物】“我”的母亲、远房叔祖 【主要人物性格】长妈妈:粗俗、迷信却善良、真诚,关心孩子;“我”:天真、对未知充满好奇,懂得感恩 【相关情节】长妈妈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还会讲“长毛”的故事,让“我”厌烦;但她记挂着“我”渴望的《山海经》,不辞辛劳为“我”买来,让“我”对她产生感激与敬意。 【人物形象分析】长妈妈是典型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身上有缺点,却有着最朴素的善良与真诚,她对“我”的关爱不掺杂功利,十分纯粹;“我”从最初对长妈妈的厌烦,到后来的感激,体现出孩童内心的成长与对人性美好的感知。 【作者情感】对长妈妈粗俗行为的些许不满,对她为“我”买《山海经》的感激,以及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 【主题思想】通过回忆长妈妈的生活点滴,展现底层劳动妇女的质朴与善良,表达对平凡人身上美好品质的赞美与怀念 【故事梗概】 长妈妈是“我”家的保姆,她睡相难看,总爱絮絮叨叨,还会讲些离奇的“长毛”故事,让“我”有些讨厌。后来,“我”一直渴望得到《山海经》,却难以如愿。长妈妈得知后,虽不识字,却默默记在心里,出差归来时,竟为“我”带回了这套书。这件事让“我”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满心感激,多年后仍深深怀念她。 【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让我看到了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长妈妈没有文化,还有不少小缺点,可她却把“我”的渴望放在心上,不辞辛苦买来《山海经》。这份朴素的关爱,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更动人。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也让我深受触动———我们常常会因为他人的小毛病忽略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