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4393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日期:2025-10-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266818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认识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字词梳理 听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下面相应词语。 课题解读 从题目,你都读出了哪些信息? 绍兴城内鲁迅家 房屋后面的小园子 鲁迅童年、少年时期 读书的地方 既点明了作者所回忆的童年、少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又表明文章是按空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 整体感知 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有怎样的感受?有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默读第⑩至第 段 圈画关键词句 感受三味书屋的生活 陈设、礼节、学习生活 学习 生活 行礼拜师 问怪哉虫 习字对课 后园寻乐 师生共读 游戏画画 整体感知 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的情感有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诵读第⑨段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知道为什么” “而且还是……最严厉” “也许是” “都无从知道” “将不能” 不解、畏惧、无奈、沮丧 “Ade” “我的……们” 末尾的“!” “……” 对百草园的眷恋 空间顺序 过渡自然 衔接得当 “我” 两种空间 生活感受 探寻自然之趣 问题思考 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因时制宜地选择不同方法和技巧来表现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特点,从而让思想情感得以自然流露,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整体感知 默读第1-8段 圈画各段关键词句 感受百草园的生活 第①段末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交代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乐园 第②-⑧段的关键词句可知,“乐”表现在几个方面: 有趣的景物(百草园的春、夏、秋景) 有趣的故事(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有趣的活动(百草园雪日捕鸟) 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有怎样的感受?有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紫红的桑椹 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一带,现在篆刻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 皂荚树 黄 蜂 桑 葚 叫天子 斑蝥 何首乌根 覆盆子 木莲藤 百草园 在细腻的描写中凸显探寻之趣。 春景:桑葚、菜花 时间顺序 多 序 并 行 空间顺序 静物:由低到高(不必说……) 逻辑顺序 整体:不必说……也不必说…… 植物→动物 夏景:蝉 秋景:蟋蟀 动物:由高到低(也不必说……) 局部:单是……(泥墙根一带) 植物→动物 百草园 在细腻的描写中凸显探寻之趣。 色彩:碧绿、紫红、黄 视觉 多感官 结合 听觉 长吟、低唱、弹琴 形状:蝉高大、肥胖、臃肿、小球 动作:伏在、直窜向、缠络 味觉 又酸又甜 巧用 修辞 比喻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拟人 低唱、弹琴 百草园 在细腻的描写中凸显探寻之趣。 多感官 结合 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 动静之景条理化呈现 巧用 修辞 多序 并行 展现景物的形、色、 声、味 突出画面的生趣 百草园 在生动的叙述中彰显想象之趣 作者在模拟长妈妈讲故事时,有意运用拟声词、动词、长短句来增强故事的紧张度、神秘感和感染力;同时,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经作者的处理,给人以“三者在场”的感觉———讲故事的长妈妈、听故事的童年鲁迅、复述故事的成年鲁迅,这让三者有了跨时空的交流,可见当时的趣味深种在作者心间。 1.他虽然照样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