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是第二单元第7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本节课内容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引发了广泛的思想和文化变革,形成了后世所称的“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最为著名,他们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阅读史料,观察图片,了解老子与孔子的生平、著作和主要思想;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提高对史料的解读能力。 (2)列表归纳儒、墨、道、法、兵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主张;结合社会背景,分析百家争鸣作为社会思想与这一时期其他领域变动之间的关系。 (3)多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史实,但对抽象思想概念(如 “道”“仁”)理解较难。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故事化、直观化的学习方式,对 “辩论”“角色扮演” 等互动形式兴趣浓厚,可借助情景化设计突破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 难点: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设问,引出主题 展示 “稷下学宫复原图”,借助课本43页有关稷下学宫的知识拓展,创设情境: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聚集了儒、道、墨、法等学派的学者,他们每天争论‘如何治国’‘如何待人’,为何这个时代会出现如此热闹的思想辩论?这些思想又如何影响了后世?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学派(儒、道、法、墨)代表,向秦王阐述自己的主张,并说明值得采纳的理由。 (二)新课探究:分层推进,突破重难点 1. 第一环节: 百家争鸣的背景 旧知回顾:结合 PPT 呈现 “候课任务”(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内容),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梳理背景: 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各国急需 “富国强兵” 的治国方案,士阶层崛起 文化 :私学兴起,打破 “学在官府” 的垄断,平民也能接受教育,为思想传播提供阵地。 2. 第二环节:主要思想家与学派主张 第一部分:春秋时期——— 老子与孔子 探究一:老子与《道德经》 ①教师结合 PPT,简要介绍老子生平(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及《道德经》的地位,展示《道德经》书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典籍形态。 ②展示《道德经》中相应史料片段,如 “道生一,一生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归纳老子的核心思想:“道” 是万物根源与规律、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教师结合 “塞翁失马” 的故事讲解 “辩证思维”,帮助学生理解。 探究二:孔子与儒家学说 ①回顾生平:播放简短动画,呈现孔子 “周游列国”“创办私学” 的经历,让学生快速了解其一生重要节点(春秋后期鲁国人,没落贵族出身,晚年整理典籍)。 ②解读 “仁” 与政治主张:讲述 “苛政猛于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孔子 “仁” 的思想内涵(爱心、同情心,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以及 “为政以德” 的政治主张(反对苛政、爱惜民力)。 ③总结教育成就:通过 “孔子收徒” 的情境图,提问 “孔子打破了谁对教育的垄断?”,引出 “有教无类”,再结合 “因材施教”“举一反三” 的案例,总结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最后点 明《论语》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 ④补充孔子整理 “六经” 的贡献,及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如孔庙、孔子学院)。 第二部分:战国时期——— 各学派主张 发放 “学派主张对比表”(含学派、代表人物、核心思想、适配时代需求),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填写,教师重点点拨: 第三部分:百家争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