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5579

使至塞上 课件 (共18张PPT) 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6869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使至,塞上,课件,18张,PPT,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使至塞上 ———王维 核心素养 1、通过诵读与品味,感知诗歌的韵律节奏,积累“征蓬”“孤烟”“长河”等经典意象,丰富语言储备。(语言运用)(重点) 2、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组合与意境的营造,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阔图景。(思维能力)(难点) 3、深入感受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鉴赏其雄浑壮阔与孤寂苍茫相交融的意境美。(审美创造)(重点) 4、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唐人特有的胸襟气度与豪迈精神,认同并传承其中所体现的坚韧不拔、乐观豁达的民族品格。感悟诗人身为使节所承载的使命与担当,以及诗歌背后所折射的盛唐气象与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难点) 一、知人论世 王维 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二、初读感知,把握诗脉 1、明确背景: 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慰问将士,实则是被排挤出朝廷。 2、诵读明意:注意节奏与抑扬顿挫。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我乘坐一辆车要去慰问边关守军,出使途中经过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地关塞,如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地域。 广袤的沙漠里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西沉的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思考:诗人的行程是怎样的? (出发→途中→抵达) 三、精读品析,入画悟情 主任务:诗人王维在这趟旅程中,画下了哪几幅画面?从中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景,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 第一幅画:“孤征图” (首联、颔联) 子任务一:“单车”“欲问边”写出了怎样的情形?“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有何深意? “单车”显出形单影只,排场简单,与盛大使团形成对比,暗含诗人内心的孤寂感与漂泊感。 “征蓬”“归雁”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诗人以蓬草自喻,言其漂泊;见北雁归乡,则触景生情。这既是实写景色,也暗含了个人身世浮沉的感慨。 尽管个人心境孤寂,但王维并未沉溺于悲伤。他的行程目标是“问边”,是去慰问边关将士,这是肩负国家使命的行为。这启示我们,个人情绪与集体使命发生冲突时,应以使命为重。这种“舍小我,顾大局”的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使命与担当 子任务二:这一联是千古名句,它为何能成为经典?“直”和“圆”二字好在哪里? 第二幅画:“边塞雄浑图” (颈联) 画面感:构图恢弘,线条简洁(大漠的“横”、孤烟的“竖”、长河的“曲”、落日的“圆”),色彩瑰丽(黄沙、白烟、红日、黄河)。 炼字艺术:“直”字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展现了塞上无风的静穆之美;“圆”字给人以温暖、苍茫而又亲切的几何美感,缓和了荒凉之感。二字将孤寂的意象变得雄浑、壮美。 这幅画面,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盛唐气象的缩影。它展现了唐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度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面对艰苦环境,诗人看到的不是衰败,而是壮丽,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强大的文化自信。这激励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壮美。 (乐观与自信) 子任务三:诗人最后到达目的地了吗?遇到“候骑”得知“都护在燕然”,心情有何变化? 第三幅画:“抵达图” (尾联) 从“萧关”到“燕然”,空间再次拉开,意味着边关辽阔,守备森严,战事紧张。“燕然”用了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刻石记功的典故,暗示唐军军威远播,战事顺利。作者对还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的赞美。 诗的结尾,从个人的孤寂感转向了对国家军威的赞叹。那些守卫在“燕然”的将士们,他们远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