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语言运用: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思维能力: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审美创造: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曾在白居易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看到西湖之春,也曾在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看到西湖之夏,也可从孙应时的诗句“晨晖明野树,晚思渺烟波”中一窥西湖之秋,然则西湖之冬是何景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看看西湖的冬景。 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2.写作背景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3.字词积累(见ppt) 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目标导学二:翻译课文 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重点字词: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拏:撑(船)。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第二段: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重点字词: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三大白:三大杯酒。客此:客居此地。舟子:船夫。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