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上15《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中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通过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 作为习作单元的第2篇课文,与《搭船的鸟》相比,在观察对象、叙事线索与写作手法上均不相同。《搭船的鸟》聚焦单次、短时观察,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留心周围事物并细致观察,而《金色的草地》则拓宽观察视野,丰富观察维度,引导学生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以此培养学生长期、系统观察自然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知草地的特点,想象兄弟俩玩耍的愉快画面,体会草地带来的快乐。 本课时主要聚焦文中作者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并通过追问和观察找到了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引导学生紧扣第3自然段,结合课后习题第2题,体会作者坚持观察、不断追问的精神。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后习题第3题,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变化的现象,为习作积累丰富、有用的素材。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我要观察,我会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和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尝试观察某一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 3.将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 【教学重点】 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和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尝试观察某一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衔接旧知 (一)词语复习 出示“蒲公英、盛开、玩耍、绒毛、一本正经、哈欠”等词语,引导学生认读(重点强调“蒲”读二声、“欠”在“哈欠”中读轻声)。 师:词语读得真准确! (二)师生共读回顾: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知道了(师生对读) “我家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 “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 “我和弟弟常常在这片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 “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小结:同学们,多么快乐的场景呀! (三)单元目标回顾 这篇课文所处的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重点是“用心体会作者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作者观察了什么? 预设:“观察了窗前长满蒲公英的草地”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看看他还观察到了蒲公英的什么秘密,又是怎么观察的。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探究草地颜色变化 (一)任务一:“我的发现” 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草地变换颜色的句子,再试着完成课后第二题前半部分的填空: 早上,草地是_____, 中午,草地是_____, 傍晚,草地是_____,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找到句子后坐端正”,关注学习习惯)。 谁来分享你画出的句子? 预设回答:“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请三位同学按“早上—中午—傍晚”的顺序朗读这三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核对自己的填空。(学生朗读后,指名完成填空,教师顺势板书) (二)代入情境,体会作者的疑问 教师创设情境: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早上拎着水桶、拿着鱼竿去钓鱼,看到草地是绿色的(不是之前看到的金色),你会怎么想?中午提着满筐鱼回家,看到草地又变金色了,又会怎么想?傍晚看到草地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