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0144

14 唐诗五首 野望 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11-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75804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唐诗,五首,野望,课件,2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野 望 王 绩 作 者 简 介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曾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职务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就托病还乡,弃官归田。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者,创作了最早的唐代律诗,有避世退隐的思想,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雅号“斗酒学士”。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均被誉为“酒家之南董”。《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 开启律诗先河,发田园先声 写 作 背 景 王绩出身于一个儒学世家,官宦世家。家世显赫,诗书传家,家族多人文坛史书留名。其兄王通,是隋末大儒,另有兄弟王度、王凝,亦是博学多才之人。他的侄孙(王通的孙子)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 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写 作 背 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不能“忘怀得失”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孤独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文 体 知 识 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和声调和谐的法则,也就是指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格,所以这种律又被称为“格律”。 律诗 文 体 知 识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是八句完整的律诗,总计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文 体 知 识 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相 关 链 接 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 沈德潜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 闻一多说:“此诗得陶诗之神,而摆脱了它的古风形式,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 施蛰存说:“唐代以前,还没有‘律诗’,王绩这一首诗是最早的唐代律诗。” 诗 歌 朗 读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 野望 gāo bó yǐ dú wēi xǐ huī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唐·王绩] 诗 歌 朗 读 交代点题 写景叙事 转折变换 议论抒情 起 转 承 合 gāo bó yǐ dú wēi xǐ huī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唐·王绩] 诗 歌 朗 读 诗 文 解 读 东 皋 薄 暮 望,徙 倚 欲 何 依。 徘徊 傍晚。薄,接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