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主题: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 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秦朝统一,制度认同: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汉承秦制,国家认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上) 1.能够把握春秋战国时期在本单元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掌握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变法运动与政治经济在时空上的联系,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加以描述,培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通过对商鞅变法背景学习,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了解孔子、老子等人的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形成,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3.华夏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复杂多元的族源结构,炎黄世系认同是维系华夏民族的重要纽带。华夏民族孕育于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揭示华夏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能够培养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4.通过对百家争鸣概念的解读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培养 5.华夏族的形成、百家争鸣的背景、主张和影响等通过出示大量史料,带领学生学会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整合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坐标 秦朝 目 录 壹 列国纷争促族群认同 贰 变法运动促政治认同 叁 百家争鸣促文化认同 壹 列国纷争促族群认同 观察指出两幅图片相比发生哪些变化?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变化有三: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取代晋; 战国时期修建了大量长城; 少数民族数目变少。 国家走向统一 华夏族发展壮大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战乱中走向融合。 任务一:体会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列国纷争、民族交融的结果 贰 变法运动促政治认同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任务二:熟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 观看视频,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经济: 军事: 政治: 时间: 主要 内容: 影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小家庭制度;废井田制,授田于百姓 特点: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56年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什伍连坐制;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商鞅变法 探究:秦人如何认同融入华夏民族的 材料一: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发求贤令表示宾客群臣能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中原人才西向入秦。 材料二:秦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 材料三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对各学派兼容并蓄,既起到保存战国后期各家学派学术活动和学术观点的作用,也起到了对百家争鸣活动进行总结的客观效应 材料四:战国晚期,秦人势力强大,身上的“戎狄”标签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秦人的发展空间、政治活动、学术文化等内容都体现出向华夏文明靠拢的趋势,反映出华夏民族文化圈进一步向边疆扩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