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积累文中的重要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等方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亲情与责任。(重点) 3.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赏析能力,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 4.增强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集》。“散步”是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本文叙事的线索。标题语言凝练,感情意蕴丰富,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并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写作背景 作者写此文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的传统美德被外国人如此看重。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普通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的价值。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神不散”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霎时(shà) 嫩芽(nèn) 拆散(chāi) 委屈(wěi)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熬(áo)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和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内容概览 (1)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写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散步时的环境情趣,表现亲情,化解分歧,体现“我”的使命感。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合理解决分歧,散步愉快进行。 a、 散步的时间?(初春) b、散步的地点?(田野) c、课文中共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 (我 妻子 母亲 儿子; 我 ) d、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散步 产生 分歧 解决分歧 4.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内容 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散步中产生分歧,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 【文本探究】 1、品析语言,积累学习 这篇文章感染力强,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 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疼爱。 (1)写景的句子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