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四单元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是日益加剧的帝国主义趋势和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后果。1914年以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变本加厉,同时一些军事领导人对速战速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C.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意义 2.一战中德国潜艇的封锁战术,对英国的海运运输线造成了严重破坏。丘吉尔曾经自嘲地说:“小小的潜艇差一点拧断了我们的脖子。”材料着重说明( ) A.战争促进科技发展 B.德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C.科技影响战争进程 D.潜艇决定英德战局走向 3.一战正酣时,英国外交大臣说,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我们这一生可能再也不会看到它们亮起来了。到大战结束时,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力已明显削弱并且受到挑战。这说明一战( ) A.改变了英国的政治体制 B.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C.激发了人民的反战心理 D.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4.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呜啦,并拍电俄京祝贺。十七日,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俄人”庆贺的是(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苏维埃政权建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5.《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社会主义( )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工业化成功实现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6.宿文渊在《二战全史》一书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种子。要寻找这个种子就应该仔细探究( ) A.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 B.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C.处置德国的《凡尔赛条约》 D.世界经济大危机危害及影响 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根据下面的示意图信息,推断最适合填入图中“?”处的内容是( ) INCLUDEPICTURE"26CHNJ-6.tif" INCLUDEPICTURE "E:\\方正转word系列\\方正转图片3218\\转出文件\\26CHNJ-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九历海南\\26CHNJ-6.tif" \* MERGEFORMATINET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国际联盟 D.雅尔塔会议 8.下图为1913—1925年俄国(苏联)粮食生产统计情况。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是因为( ) INCLUDEPICTURE"26CHNJ-7.tif" INCLUDEPICTURE "E:\\方正转word系列\\方正转图片3218\\转出文件\\26CHNJ-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九历海南\\26CHNJ-7.tif" \* MERGEFORMATINET A.废除农奴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的集体化运动 9.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企业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当时主要制造拖拉机等民用机械。这一企业的建设( ) A.推动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缘于二战中美苏两国的合作 C.有助于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D.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10.下表是苏联1928年与1940年部分主要产品产量的相关数据。主要产品产量的变化( ) 产品种类 1928年生产量 1940年生产量 增长(倍数) 坦克(辆) 170 2986 16.6 飞机(架) 644 10565 15.4 煤(百万吨) 35.5 164.7 3.6 钢(百万吨) 4.3 18.4 3.3 粮食收获量(百万吨) 73.3 95.6 0.3 A.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显示了新经济政策的优越性 C.体现了苏联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D.适应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1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因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